第1206页

找不到了,这个理由,赵桓只能摇头。

“这本札子怎么回事?只有外面写着字?”赵桓拿起了另外一本札子,翻动了半天,里面居然一个字没有。

难不成是传说中的秘密传递讯息,使用的隐形墨水?

赵桓将札子递给了赵英,让他去处理一下,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失误。

赵英同样翻动着札子封皮上写的《金虏防疫科》的札子,看了半天,又放回了桌上说道:“官家,这本札子是韩昉在山海关递上来的。”

赵桓再次拿回了札子翻动了一下,明白了韩昉这本札子的意思。

金虏防疫等于没有。

“哈哈哈!韩昉也是个妙人。”赵桓笑着将两本札子放在了一起,说道:“去吧这两本札子送到大宋书坊去,让李邦彦写到邸报上,让咱大宋的百姓也乐呵乐呵。”

韩昉的这本札子,充斥着黑色幽默,而李邦彦当然知道,官家送来的这两本札子,目的很简单,就是凝聚向心力。

在大宋朝全力以赴救治鄂州之时,汴京和整个大宋都人心惶惶,生怕陛下铡刀挥下,以灭城为手段进行防疫。

这完全是凝聚人心的两本札子,李邦彦稍微加工了一下,就发到了邸报上,促进了一波邸报的销量的同时,完美完成了官家交给他的任务。

他将类似的任务,通称为舆论导向。

只是稍微回过神来的李邦彦,让他挠秃头的事,终于有了解决办法。

他不断的利用大宋书坊控制的小报,不断的对这件事进行讨论,给等待着过年闲的没事干的汴京百姓拱火,让塔塔尔人、金人办的糊涂事,迅速发酵,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连尚膳楼的说书人都把这件事写成了话本,在尚膳楼博人一乐。

直到临近过年前,突然出现的一份名为《三联》的小报,出现在李邦彦的面前时,李邦彦终于面带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