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5页

指斥乘舆,通常指的是不尊重皇帝,指着皇帝的车驾骂,那能尊敬皇帝嘛?

李纲说的就是郑望之那道札子之事。

“身为臣子,非议圣上,指斥乘舆,证据确凿,而且就在官家手里,不治其罪,不能正视听,明朝宇。”李纲还在坚持。

“朕不想兴党争之祸,李太宰。”赵桓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道。

李纲猛地抬起头,盯着坐在御前的官家看了良久,才低头诚服说道:“官家圣明,是臣思虑不周了。”

“哪里算是什么圣明,我大宋百年基业,都毁在了党争这两个字上,朕自然要小心避免,最好的法子还是再生个皇子。这件事朕心里有数。”赵桓一脸轻松地说道。

自己这副身子骨已经被系统给检查修复妥当,生个儿子,简单。

第七百四十一章 官家的目光,看的更加长远

赵桓始终不认为大宋的国力有任何问题,时至今日,大宋的国帑的收入增速已经超过了赵桓的预期,年岁万万缗。

这可不是四舍五入等于一个亿,而是真的一年收入一亿缗,在大宋银两不足的情况下,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一缗。

作为商贸最为繁盛的封建时代,这样的税收,绝对不会发生先帝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的窘境。

他始终认为北宋的灭亡,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而这份必然,绝大多数都要落在党争之上。

没有任何朝代、任何制度可以千秋万代,一成不变,秦万世的宏图伟业,二世而亡。

而大宋朝政之中最大的问题,压根就不是什么三冗两积,就是出在了革故鼎新和祖宗之法的党争之上。

元祐、元丰党人之争端,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执政理念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