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页

所以赵桓第二件事准了。

这第三件事,在赵桓看来,跟见了鬼一样,他赵构,居然问自己要官。

你一个实质性独立的政权,问自己要官员任免是不是太过分了?

但是赵桓还是耐心的看完了赵构送来的第二个札子。

那就是李椿年的《通考田赋》,然后不得不感慨,这人是个人才。

所以大手一挥,准了第三件半事,成立经界所,让李椿年成为经界所的提举。

为什么是三件半?

因为赵构很不要脸!

他知道赵桓一定会准了自己的札子,所以,问赵桓要人,要能吏去厘清南方田产。赵桓捏着鼻子认了。

自己这边的确有不少负责分田的能吏。

因为赵构答应按往年的税收交到汴京。这些人,还是赵桓的人,但是最后得到的天下堪舆图,双方共同持有。

搁置争议,联合开发?

不能乱想,不能乱想。

为什么赵桓认为李椿年是个人才呢?

赵桓之所以能够在北方诸路均田,搞得风风火火,还搞商税改制。

一方面是他的拳头足够的大,而且打出去足够有力,金人都给他都把他给打跑了,这些乡绅员外哪里有反抗的余地?

第二方面是真的穷,事实上,北地的地主其实不是很多,员外也是稀松,大地主和大员外,像陈家、崔家、李家等巨贾都是在江南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