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页

这道粥有了官家背书,应该会火遍大江南北的。

赵桓突然问道:“赵都知,你说说童贯是怎么死的。”

赵桓问的其实是赵英到底是不是故意弄死童贯的,毕竟一个宫里只能有一个老祖宗。

赵英摸了摸头说道:“臣到了客栈,看到了童贯挂在三尺白绫上,赶忙把童贯从绳子上抱了下来。”

“臣就把旨意宣布了一下。”

“他大笑的夸了几句官家英明,就把老臣给打晕了,臣觉得吧,人这死了一次,就会很怕死。一时失察。几个亲从官也是一时大意,被童贯得了手。”

“我们醒了,被五花大绑的绑在凳子上了,童贯又给臣磕了几个头,童贯说,一个宫里怎么可能有两个老祖宗,所以让臣看好宫人,也让臣能帮太上皇一些,就帮一些。”

“然后童贯就自杀了。臣和几个亲从官是被客栈的小二给救下的。”

赵英脸上满是尴尬,这事本来就很丢人了。

官家问,又不能不说。这就更丢人了。

“也就是说,你加上五个亲从官,去宣旨,不仅没有成功,还被童贯给绑了?你行不行!”赵桓怀疑的看着赵英,童贯都六十多了,几个壮小伙被人这么收拾了。

“臣反正打不过童贯。”赵英脸上挂不住了。

他端着盘子说道:“他们亲从官五个人呢!也打不过!臣不丢人。臣把碗筷送到御膳局去。”

赵英说着就溜之大吉了,六个人打不过一个糟老头子,还被人绑了。

“沈从,你去找那几个亲从官问问,是不是和赵英说的一样。”赵桓并不喜欢偏听偏见,宣旨的不仅仅有钦差御使,还有亲从官。

这也是一种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