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太医院院使

金太医也是一位汉人,可是皇太极对他极为信任和重用。

一般的太医院院使为五品官员,皇太极特地敕封金太医为太子太保,官衔为从三品。

这些年以来。

金德海一直都在盛京,得皇太极看重,除了他的医术的确高超外,为人也是极为低调,但是有时候碰到八旗重大的治疗改革,都会请金太医参与讨论。

“金太医快请进,来人给金太医赐座。”皇太极那严肃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

金德海站直身体,缓步走入了大殿内。

“见过诸位大人。”

金德海对着范文程等大臣躬身见礼。

“金太医客气了。”

众人也纷纷回礼。

虽说他们都是位极人臣,但是对于金太医也不敢无礼,因为皇帝对金德海的信任是所有重臣都能够看到的。

况且金太医救了皇帝一命,而且年纪又大了不少,皇上给他赐座位,这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有意见。

。。。。。。。

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人,只好是人,都是要吃东西的,要经历生病和死亡的。这其中,生病就要靠医生去治疗,所以,从古至今,医生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职业。皇帝也是人,自然也会生病,但是,由于他的身份不同于普通百姓,比较高贵,所以,他能享受到的医疗资源自然是普通民众所不能够比拟的。

古代,皇帝身为天子,地位至高无上。一旦皇帝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那么,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皇帝本人,整个国家都要收到连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所有的朝代对于皇帝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是格外重视的,还特地为此设立了一个机构,也这就是“太医院”。

封建帝制延续几千年,伴随着皇帝健康的太医院也就有了数千年。虽然说,可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叫法,但是,这个机构的职责都是一样的,都是一切为了皇帝的身体健康。

在很久以前的周朝时,已经有了专门给统治者看病的大夫了,并且,这些大夫之间还有等级的划分。到了秦朝开始设立了太医令,汉朝则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后又把太医细分,有专门给官员看病的大夫,也有专门给宫廷众人看病的大夫,之后,这项制度又被后世继承了。

在隋唐时期,朝廷设立了太医署,这个部门的最大领导叫做太医署令。到了金朝时,这个部门改名叫做太医院,承袭于唐宋的太医署、太医局,并且,把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清朝。

太医院的院长叫做院使,其下设有两名副院长,叫左右院判。院内有御医10到15人,办事人员和药剂师等人加起来大概在40到60人左右。至于官员的品级划分,不同朝代有各自的特点。清代院使为正五品,左右院判为正六品,太医正八品,其余人为从九品。

院使一年俸禄为贰仟肆佰两白银,这个收入比一品大臣还高很多,所以这太医院的院使算是高级技术人才,在此也可以看出清朝对人才的重视,而在大明朝一个太医院的院使不过几百两银子。

清代太医院一开始使用的是明代旧制,分为大小方脉、针灸、伤寒等11科,。太医院里的官员平时都是要轮流值班的,为了更好的服务皇帝,在皇帝经常呆的地方都有专门为太医建造的办公场所。

太医院大夫的选拔培训是很严格的,分内外两种:

对内是对宫廷内侍如太监等学习医学的人进行培训,对外则是对普通百姓、太医子弟等学医的人进行培训。外教习十分严格,要通过多次考试才能开始学习。就算已经入了太医院成为了太医,除非特许,否则,都要经历每6年一次的考试。

在考试制度方面,同治五年,改设医学馆后,改太医院旧制四季考为二季考。即在仲春、仲秋为之。凡交月课之医士、恩粮生、肄业生统由堂官面考二艺。正式考题多本《医宗金鉴》、《伤寒论》、《金匮要略》,间用《内经》、《难经》。每到寅、申年,太医院院使、院判会同礼部堂官共同主持会考。除御医免考外,所有吏目以下各员生均一律参加会考。

院内官员的升职一般是按照官员等级进行的,比如:院使出缺,则由左院判补上,然后,右院判补左院判,以此类推。院内的大夫除了每天要服侍皇帝,也有其他的任务。比如:若是有某位皇亲或者大臣患病,太医都要去进行诊治,国家有考试时,太医也要去以防不测

太医给出诊断后开药,这个药物需要从御药房取出。御药房一直是禁地,外人不得擅闯。由于,这个药是要进到皇帝嘴里去的,所以,它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每次取药时,都需要太医和药房太监一起取出,还要记录这两人的名字和所取药材才行。煎药时也需要太医院的人和太监一起才行,药物要煎制两份,一份先让别人试尝,没事才能让皇帝把另一份药给喝下去。

。。。。。。。

“不知皇上今日相召有何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