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皇太极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按年龄排行第四。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即位之后,励精图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后顾之忧。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

崇德元年(1636年),汉、满、蒙三族共呈劝进表,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次年迫使朝鲜臣服,崇德七年(1642年),不断对明朝作战,赢得松锦大战,生俘洪承畴,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清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入主中原成为必然之势。 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崇德七年(1642年),再次遣军入关,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

这都是后事,王后面说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皇太极有两个年号,皇太极继位之初,乃是天聪年号,1626年至1636年。而在盛京称帝时又将大清年号改为崇德,所以努尔哈赤的年号为天命,而皇太极的年号前期为天聪,后期为崇德。

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申时,努尔哈赤第八子,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仰加奴)之女。杨吉努为了与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称这是天生的“佳偶”。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成婚,时已三十岁,新娘只有十四岁。 [当时努尔哈赤有众多妻子和儿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衮代,即莽古尔泰之母。 但是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氏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

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 他聪明伶俐,耳目所经,一听不忘,一见即识。他很爱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中惟有他识字。 [8] 当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时,七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有些事情不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很出色,与自己想的一样,因而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更是爱如“心肝”。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叶赫贝勒纳林布禄没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孟古生前的时候,做大福晋时间较短,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尊奉其母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

皇太极在母亲死后,跟随父兄,迅速成长,很快变成一个能文能武的少年。满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称,皇太极向他父亲学习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当皇帝以后,皇太极还对小时候这种生活记忆犹新,曾说:“太祖时,我们听说第二天要外出打猎,即事先进行调鹰蹴球,作好各种准备。如到时不让去,哭着也要请求前往。过去,无论老少,竞相奋进,皆以行兵出猎为大喜事。那时仆从很少,人人各自牧马披鞍,劈柴做饭,即使这样艰苦,也乐于跟着为主效力,国家之有今日兴隆正是这种努力奋斗的结果。” 皇太极很像他父亲,吃苦耐劳,体格健壮。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不敢问津,就是一个壮士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运用自如。

皇太极的经历极其丰富,而且政治能力极,先看看他的经历和功绩、以及政治斗争的能力。

第一、皇太极功勋显赫,早年列为四大贝勒之一

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皇太极帮助他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国家。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刚刚年满20岁的皇太极随父亲努尔哈赤率领3万人马出征位于乌吉林乌拉街一带的海西女真乌拉部。皇太极等领兵抵达乌拉河,沿西岸而行。此时,乌拉部酋长布占泰带领乌拉兵在东岸隔河观望,不敢渡河迎战。努尔哈赤下马而坐,命皇太极等率军接连攻占沿岸的六座城堡,然后引兵在乌拉城西门相对二里以外的金州城扎下大营。布占泰凭河相抗,双方相持四五天,皇太极等人按捺不住,向努尔哈赤请战,要求率兵渡河,攻打乌拉城。努尔哈赤指出这是“浮面取水”之言,认为“欲伐粗大的书寸木,岂能即刻折断?必须斧砍刀削,渐至微细,然后才可折断。相等的大国,欲一次攻灭,怎么可以办到?”因此,他不同意皇太极等人的请求,而是派兵四出焚掠,拆毁被占领的六处城堰,焚烧许多房屋和粮草,并在伊玛哈达筑城,派兵驻守,以监视乌拉的行动。翌年正月,努尔哈赤攻破乌拉城,布占泰逃亡叶赫。

努尔哈赤一度想立长子褚英为储,但是褚英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违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也跟他一起行动。皇太极等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的阴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两年后又毅然处死了他。 [13] 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信赖。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整合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式完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 [14] 。

后金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是为“四大贝勒”。 四人按月轮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从此皇太极被努尔哈赤视为左膀右臂,满洲贵族的核心人物之一。

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下定决心要对明朝发动进攻,但是具体怎样行动,却议而未决。皇太极献上一计。他提出先打抚顺,“抚顺是我出入之处,必先取之”。并建议利用明朝守城游击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开马市的机会,派遣五十人扮作马商,分成五伙,入城为市,继之由他亲自带领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里应外合,两面夹攻。努尔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师征明,结果大获胜利。 抚顺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战,对后金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皇太极的献计献策及亲临战阵,对后金的胜利有决定性的作用。

抚顺兵败城陷的消息传到明都,“举朝震骇”, 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惊呼:“辽左覆军陨将,建州势焰益张,边事十分危急”。 为了置后金于死地,明朝于天命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合女真叶赫部及朝鲜王朝,向后金进攻,萨尔浒大战爆发。大贝勒代善命皇太极率领右翼正白、镶黄、镶白、镶红四旗去攻打吉林崖的西路杜松军,自领左翼正黄、正红、正蓝、镶蓝四旗去监视和阻击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东侧)的明军。此时努尔哈赤来到前线,观看了明军的阵势,改变代善的作战部署。他亲自率领正黄、镶黄、正红、正蓝、镶蓝五旗先去攻打萨尔浒的明军,命皇太极等带领正白、镶白、镶红三旗去监视和阻击吉林崖的杜松。当努尔哈赤消灭萨尔浒的明军后,回军与皇太极部会合,向吉林崖的明军发动猛烈进攻。皇太极身先士卒,冲杀在前,明军大败,主将杜松战死,参将龚念遂带领部分残兵败将逃往斡珲鄂模,后金兵首战告捷。 皇太极随努尔哈赤乘胜北上,迎击总兵马林统率的北路明军。三月初二日清晨,皇太极率领1000人马攻打斡珲鄂模的龚念遂部。他先率骑兵突入,然后用步兵摧毁战车,明兵大败,龚念遂等皆殁于阵中。接着,皇太极率部投入攻打马林所驻扎的尚间崖的战斗,明军溃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此外,还有刘綎的东路军和李如柏的南路军尚未解决。 三月初四日黎明,努尔哈赤回到赫图阿拉,立刻召诸贝勒大臣共商出击刘綎军之策,命代善、皇太极等率领八旗大军去东线迎敌,自己留4000人马守赫图阿拉,随止李如柏的南路明军。中午,代善、皇太极率兵出穵里胯什,发现明军在阿布达里岗布阵。代善想亲自领兵攻占阿布达里岗东面的山头,再由山上向下冲击,皇太极上前阻止说: “阿哥你率领大兵在后面守护,随后再来吧,我领兵前去山上往下冲击”。代善同意后,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迅速占领了东面山头,便选派精骑30名,由山上冲入敌阵,拚命射砍,未能取胜。随后,代善率领四旗兵亲自冲向明营,经过一场激烈混战,明兵溃散,皇太极率军掩杀。这时刘綎率二营明军来战,皇太极乘其布阵之先杀入,刘綎死于阵中,全军被歼,朝鲜军姜弘立投降。 [101]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决战,皇太极为赢得此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皇太极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此刻,他背着手,凝视着眼前一个巨型的沙盘,在沙盘之上,便是这一方中原大地的地图。

站在这沙盘前。

似乎天下都在皇太极之下。

看向这沙盘之上。

大清的疆土遍布大清的旌旗,而在大清之外,大明、蒙古察哈尔、准格尔等疆土都在皇太极凝视之下。

大殿内寂静无声。

但是在这沙盘之上似有声。

“中原,才是天下。”

“这一日不会太远。”

“等着本汉,本汗会将你们一一歼灭,让我大清旌旗遍天下,天下,皆当为我大清疆土,天下之大,唯有大清。”皇太极凝视着沙盘,眼中涌现一种滔天雄心。

这时。

从大殿外走进来一个弓着身子,不敢直立的身影。

“何事?”

皇太极头也没回,威严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