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页

那可不是他的福气。

看看殿内的宰辅们吧,哪个不是四五十岁的‘稳重中年男子’,一个小年轻挤进来,怕是会引发一场大内斗。

赵祯当然知道这个,他叹道:“朕知道了,缓缓吧。”

富弼担心官家会不满,就劝解道:“陛下您想想,那少年是一朝被简拔在了您的身边,外面都说他是幸臣,他自己都作诗说了此事,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他自己看来是知道些进退的。如今他立下了功劳,臣以为就当是他做了这个待诏的功劳……”

这话里的含义非常的清晰。

官家,那小子当初是侥幸进了朝堂,咱们不说就算了。如今他立下功劳,咱就当他是正经做的官,这算是够意思了吧?

这不只是够意思,而是非常够意思。

在大宋你想做个正经官,那必须得过了科举这一关,在东华门外走过唱名的程序才行。

可如今富弼想抹去这个程序,就是想以此来酬功。

他不但揭开了辽使装死的事,还弄死了耶律俊,这个功劳换个进士成不成?

成!

一群宰辅都在兴高采烈的赞同着这个建议,却丝毫不顾边上的肖青面色涨红。

你们这样搞不行吧?

要是沈安成了正经的待诏,那我呢?

难道我就是不正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