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手持这册书籍,缓缓翻开,何休笔力精湛,颇有些大家风范,而因为这是初定本,不少地方都由修改的痕迹,天子认真读了起来,因为这是给幼童启蒙所用的书籍,何休共定下了七篇故事,而每一篇故事,他都尽量用一些通俗易懂,不尽相同的文字所写成。

全文共七千六百二十三字,足以令一般的孩童启蒙所用。

这七篇故事,分别有《复仇志》,《天命志》,《信志》,《孔孟志》,《金鳞志》,《荡寇志》,《灭匈志》等,这七篇故事,用字简单,可是又有着公羊学派的精髓所在,天子一向爱听故事,昔日老太尉在的时候,他便经常将他叫到宫里讲述种种史实,对于这些故事,他也是迫不及待的便看了起来。

他急忙翻开书籍,认真的读了起来,第一篇《复仇志》,很是简单,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士子,在察举孝廉的时候,有官吏对他农夫出身的父亲多有鄙夷,因此,这位士子便杀死了这位官吏,以报父受辱之仇,并且还举出了当朝不少的例子,看了片刻,天子神情有些复杂。

自幼学习公羊学派,对于其中大复仇理念,他是认同的,可是作为皇帝,若是底下百姓士子都整天嚷嚷着复仇,杀官造反,他又是不能忍的,他皱着眉头,思考了片刻,没有着急着下言论,又打开了第二篇,第二篇《天命志》,乃是延续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学说。

讲述的是太祖斩白蛇的故事,何休这篇故事的用意十分的明确,要用这篇故事来证明大汉乃是天命所归,是不可能被推翻,或者被他人所取代,到了最后,他又见到,书中竟然叙述了王莽之事,并在最后提到,王莽坐与天子上位上,却梦到有赤蛇将他吞噬。

后来,便是光武皇帝手持赤霄剑将他斩杀,原来这王莽便是昔日白蛇之后,乃是一巨蟒之化身,故而名王莽,为复仇而来,却不敌汉室天威,天子读完,极为的开心,连忙点点头,大汉王朝乃是天命所归,任何人都不能代替,这篇故事很好啊,可以想象,启蒙之后的幼童,日后都会是大汉王朝最为忠诚的子民啊!

天子极为满意,开心地说道:“这篇故事极佳,何师之才,实在是令朕佩服啊!”

何休并没有言语,天子又看起了下一篇的故事,《信志》,这篇故事则是讲述了季布的故事,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太史公的言论直接被他拿来运用,又生动活泼的编造……讲述了几个关于季布的故事,用来强调人无信不立的中心思想。

天子笑着,爱不释手,又读了几遍,方才看向了下一篇故事。

《孔孟志》,顾名思义,这是讲述了孔子与孟子的诸多实际,也算是讲述儒学的伟大与治世之用,看在之前两篇让自己极为兴奋的故事的面子上,天子也没有理会何休这样夹杂私货的行为,他想了片刻,对何休说道:“孟子取义,朕心敬佩,不知可与此处多加笔墨?”

何休所想的,也是推广儒学,推广公羊,天子既然同意了,多加些孟子的思想,又甚么不可?他笑着点点头,说道:“陛下聪慧,如此可矣!”,天子点了点头,又看向了下一篇故事,《金鳞志》。

仅仅只是读了片刻,小胖子便脸色惊诧,瞪大双眼,说不出话来。

“天子少时,常微服,查民间疾苦,一日,行与河岸,忽见一金鱼出,似龙。拜帝,言‘桓传宏也。’,帝大惊,令捕之,众人皆不得近。帝乃前,鱼跃与手。急返,言与太后。后喜曰:‘我儿又天命乎?敢乱言之,族!’时大儒何休过河间,通术数,见有金龙飞腾之象,赴之,乃见帝之事,大惊,拜,自请为师,授帝为君之道,天子亦喜习之。”

这……竟然讲的是自己?刘宏一脸的惊诧,他望着何休,又继续看了下去。

“可见,帝自怀天命,王气所归,逐鹿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