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页

温彦博被皇帝点名了,立即站出来拱手道:“回陛下,基本拟定出来了,按照陛下出征前所交待的圣意,新的科举制度,打破前朝的惯例,扩大了招生比例,同时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之前,各县城的散户读书人、学府童生,举行一次摸底考试,也是基础考试,过线者称为秀才,有了进一步考试的资格。然后各县城、州城的秀才,聚集在郡下治所的郡城参加考试,便是乡试,定在每年八月份,也名‘秋闱’,考过者为举人。”

“各地举人需要再入京赶考,朝廷建立主考贡院,在开春二月进行‘春闱’考试,通过者可称贡士。最后,所有贡士在殿前进行一次终极考试,角逐最终名次。朝廷会放三甲榜,第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八十人,赐同进士出身。选士共计百人,到时可陛下及吏部,可根据排名和性格、能力,委任官职!”

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这些新的规矩,都有些莫名其妙,以前似乎并未听过。

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什么三甲放榜,进士及第等等,而且人数也增加不少,不过秀才之名,似乎被变低了,增加了举人、贡士的身份。

不过,貌似更加严谨、繁琐,比前朝的科举考试,明显更加重视,扩大人取士人选。

“甚好!”魏征、房玄龄等人不断点头,认可了这种制度,其它朝廷官员也没有出声提出质疑。

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到了隋代,隋文帝开辟华夏科举制度的先驱,他当时觉得,自汉代开始的举荐制存在弊端,容易埋没真正的人才,遂废弃举荐制,改革科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优秀人才,因考试极为严格,标准较高,隋代考取进士等级的秀才者,总共不过十人,但这充分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算是历史性进步。

在《北史·杜正玄传》记载了当时“策论”的难度,主考官拿着杜正玄的《策论》给宰相杨素看,杨素质疑说:“即使周公、孔子转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们怎么能随便私下举荐人?”后经杨素亲自考核,也感叹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不过,隋炀帝等级之后,只有在大业年初,举行过几次科举制,后来随着他野心膨胀,四处北巡南巡,导致科举工作搁浅了,特别是三征高句丽,天下大乱等等,使科举断了数年,无暇再顾了。

如今,罗昭云结合宋明清的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秀才、举人、贡士、三甲状元等,引入到这个时代,更加通俗易懂,同时把名额逐年增加,补充到官员队伍中,打破门阀贵族的仕途垄断地位。

第0988章 朝堂利益之争

尚书右仆射、翰林院大学士褚亮站出来道:“这进士科考法,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过关,名额也得到扩充,的确是天下士子之福,就是不知这考试内容,以何为准?”

褚亮是当代大儒之一,家族研究几代的儒学,自然希望以儒学为正统,毕竟魏晋南北朝与五胡乱华,对中原冲击太大,导致君不君,臣不臣,许多礼仪、准则等都被践踏,有权就敢废皇权,自立为王。

天下门阀林立,把持仕途举荐的出口,导致天下读书人晋升渠道太少,只能依附做食客,得到荐举之名,不利于各地读书人,因此,褚亮既同意这种选拔机制,同时又担心考核内容是否正统化。

罗昭云犹豫了一下,说道:“事关朝廷选拔人才,自然是以能力、文化水平、做事干练、自身修养等息息相关。所以,朝廷决定以儒学和几种百家思想为主,比如圣人文章,史学典故,对治国安邦的策略和看法等等,占大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