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页

罗昭云召集武将谋士们议事,分析道:“目前三方联军,经过几战后,损失七八万人,但仍有近十多万的兵力,加上梁国、唐国都在自己的统治区,征募新军,所以,要击败联军,仍不能大意了。”

杜如晦道:“陛下说的极是,目前我军兵力,防守已稳妥,但要击溃联军,却有心无力。若是能坚壁不出,守几个月,等到寒冬来临,联军或许会自行退去。”

褚遂良也说道:“不错,联军目前兵力,只是我们的二倍多,要攻打城阙防线,会付出惨重代价,我军防守应该能硬撑住了。”

屈突通则道:“老臣以为,暂时防守是上策,然后派兵不断袭击梁军、唐军粮草道,使得他们疲于应付,等李靖将军剑指梁国都城,我军反攻机会就到了。”

“臣以为,争天下不可操之过急,如今大华处于劣势,当谨慎求之。”

“臣也以为,避其锐气,然后伺机反攻!”

这些文臣武将,相继提出自己见解,罗昭云听完之后,微微点头,都希望固守,等待时机,作为皇帝,有时候要光听言路,不能一意孤行。

“既然众爱卿皆有此谏言,分析在理儿,朕也觉得可行,准奏!”

杜如晦、于志宁、郭孝恪、屈突通等人都暗自松一口气,有些担心陛日益傲慢,听不下众臣的见解纳谏,最后功败垂成,毕竟一个人再明智,但随着威名越来越强盛,也有轻敌犯错之时。

……

李世民带着一些信任侍卫、忠心手下,抵达了临汾郡的霍邑要塞。

这是河东通往太原郡的必经之路,李孝恭、裴寂等人,打到了临汾郡与宋金刚、尉迟恭的队伍相遇,各有胜负,但难以再进,陷入对峙之中。

李世民携带圣旨来到,担任北伐大军的统帅,李孝恭为副,裴寂为长史,骠骑将军蔺兴粲、杨则、段德明听候调遣。

裴寂道:“宋金刚不足为惧,但他麾下的尉迟恭,却是一员猛将,冲锋陷阵,队前厮杀,无人能敌,我唐军已经有三名偏将,数名都尉遭遇他的毒手,此人还精通一些兵法,并非鲁莽之辈,我军曾设计伏击,却被此时识破,反而将计就计,派出小股人马引诱出伏兵后,继而围剿,不得不防。”

李世民眼光闪烁,叹道:“若能得尉迟恭,便是大唐填一员虎将,能够反制刘武周的‘定杨’政权,击败宋金刚,夺回雁门关,到时候,在河东、太原一带重新集合兵力,巩固后方,哪怕大华占据关中,我们未必就会一败涂地!”

“秦王殿下,难道担心三方盟军,数十万兵马,还无法在关内击败大华军吗?”裴寂率先问出来,众将士都有这样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