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页

在校场正前方,有一个点将台,李渊携带了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刘弘基、李神通、夏侯端等数十人,登上点将台,站在他的身后,如众星托月一般。

李渊一身银铠铁甲,披着猩红战袍,身材挺拔,虽然年过五十,却没有任何佝偻,背脊如矛,笔直英挺,这得益于他一生习武不辍,又不过多沾女色,所以身形才会保持得体。

点将台下方,三面都是铁甲侍卫,肃然站立,长枪如林,甲胄和武器的光泽,冷冽森寒。

“咚咚咚——”

数十只鼓角争鸣,响彻整个晋阳,让城内百姓都察觉到,有大事要发生了。

校场上,一杆大旗上绣着“李”字,威风凛凛,风卷而动,猎猎作响。

群众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唐国公决定不执行朝廷的诏令,抗旨拒绝去辽东,这一下子得到了大拥护。

时辰差不多,李渊上前两步,对着群众和甲士,朗声道:“原本大隋,富饶强大,却因为杨广无道,十年来征战不止,所求无度,无视百姓死活,导致民怨载道,四海揭竿而起,天下大乱,目前各地诸侯大小近百,不少朝廷的武将、豪族在地方也纷纷脱离隋王朝控制,今日我李渊,无法再忍看百姓生灵涂炭,填尸沟壑,决定即日起兵,保护一方百姓,解救万民于水火,不再拥护杨广为帝,而是拥立西京代王杨侑为新君,重振朝纲,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太平盛世。”

校场内传来了雷鸣般掌声,百姓欢呼,兴奋地差点蹦起来,有的甚至喜极而泣,觉得太平日子即将到来了。

李渊一副悲天悯人的仁者神色,他不提起兵谋反,依旧遵奉杨隋,只是要废掉杨广这个帝王,拥立了年仅十岁左右的杨侑,与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如出一辙。

裴寂、刘弘基等人都暗自佩服李渊的老辣和沉稳,表面上还是效忠大隋,展现自己的忠君爱国,完全处于救民于水火的意图,毕竟千百年来,谁要起兵反抗朝廷,肯定要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李渊爱惜羽毛,不肯直接提出造反的口号。

但是,不少聪明人都明白,李渊最后肯定会改朝自立,否则,这样起兵之后,即便拥立了杨侑,等代王年长之后,如何肯放心,让李渊手握如此重兵,发动废立君王的兵变,简直是大忌,所以,最后李渊不改朝换代,那么杨隋也会事后算账,对他进行清洗。

随后,李家张贴新的军规、民政策略,免除三年的赋税,开仓放粮,不让百姓挨饿,同时招募新军。

许多壮丁兴奋加入李家军,都觉得这个时候参军,算是心腹的主力军,享受的待遇和提拔都会比以后的军队有优势,加上局面的烘托,所以,不少男丁纷纷加入队伍。

李建成、刘弘基负责新军招募之事,李渊还是希望自己的嫡长子,能够有更多的建树和风采,比起李二的鲁莽、不按常理出牌,他还是更喜欢这个稳重成熟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