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页

美洲的新作物传入大明,改变了人们的食谱,并且提高了粮食产量,进一步刺激着国内的工业化进程。

北美洲发现了大量本地人,应该是“印第安人”,但朱高煦叫他们“殷人”。朝廷派官员到当地四处宣讲,告诉本地人,原来海上有一块大陆架,可以从神洲走到北美洲。所以殷人是殷商朝代的时候,从神洲土地出走迁徙的人口;以此拉拢当地人,减少冲突。但朱高煦见过殷人来使后,觉得自己好像在瞎扯。

不过仁政依旧在推行。因路途遥远,长达几万里的航程,新州港的军户特别少,移民更少。朝廷需要殷人的人口,尽快在北美洲进行开发。否则过不了多少年,欧洲那边的人可能也会去了,他们一旦开始移民、难度会降低十倍不止。

大明对欧洲的控制微乎其微,仍然是因为太远,目前以贸易为主,若想进一步扩张、非得长时间不行。最近这些年朝廷的重点,主要还在埃及。并且朝廷在东非、印度、南洋等地建立了不少总督府,为了巩固东面制海权,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当年明军与马木留克爆发了冲突,大明海军远征军击溃了数倍的马木留克军队,彻底控制了东部地区,并在尼罗河流域支持了一个当地人的势力,派遣官员和驻军,修建屯堡。马木留克四处逃散,一些人逃到了欧洲、回回教门地区成为了雇佣军。

但是朝廷想打通苏伊士运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运河直到现在尚未修通,已经耗费了大量的钱粮。

十年前,地中海东面的回回教门势力向西扩张,攻陷君士但丁堡,灭亡了东罗马。东罗马国王曾遣使到埃及,向明军求援,许诺了大量无法兑现的好处。但是那边的情况非常复杂,朝廷权衡之后只以售卖的名义提供了一批军火。

因为大明的货物如果绕行非洲,运费会成倍地增加。所以在地中海建立了一个“西部港”,东线海运的货物到达红海后,在埃及走陆路运到西部港,然后与中间商交易。

当地的中间商,大多是回回教门的人、以及葡萄牙人。朝廷与回回教门地区撕破脸,会在短期内损失巨额利益,引起国内经济动荡。何况明军在埃及的人数很少、增援更在几万里之外,海军还得绕行非洲,就算直接加入战争也不一定有多大的效果。

回回教门也与景教地区的生意做得火热,他们有句话叫“黄金是黄金,上帝是上帝”。

最后君士但丁堡没能改变宿命,在重炮与燧发枪的轰鸣中陷落。文艺复兴的浪潮也加速在向欧洲大陆扩散。

大明无法完全阻止技术外流,特别是燧发枪与火炮这种比较容易学习的技术,对于回回教门与景教地区的人、都只是改进,他们本来已经有铸炮铸枪的低级技术了。西面各国军事冲突不断,尤其重视改变武器。

半个世纪以来,朱高煦在国内也做了很多事。诸如推恩法,让宗室藩国逐代降级,郡王之后就可以经商自谋出路。

这些藩王后代一开始怨气不断,不过后来他们发现了出路,依靠宗室的一些潜在特权,一部分有能耐的人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商大资本家。同时还有一些士绅大地主变成了大商人,以前的商帮加入了其中分羹,勋贵势力也不例外。这些有钱的人,都通过扶植科举、往朝廷里塞代言人。

卫所军将官的世袭早已取消,现在主要通过考试、军功后代等多种标准选拔军官。因为技术与制度的革新,历朝克扣军饷的情况大为好转,军官要干这种事风险极大,军饷规格都会以内部报纸的形式、让士卒知道。

军籍成了香饽饽,哪怕有在战场上送命的危险,却收入稳定。大明在海内外庞大的经济规模,让军队的福利与装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