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页

朱高煦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曾经在光线暗淡的地方与妃嫔亲近,也曾在铜做的镜子里看过模糊的美丽景色,共同的特点都是看不清楚细节,于是有了幻觉的空间。而且那种无法满足贪婪的渴望,也能刺激人的情绪。

“朕是信任你们的,不然根本不会亲自来。”朱高煦不禁道,“现在京师仇恨朕的人可能不少,但要达到不顾一切刺杀朕的程度、那样的人已经不多啦。”

马恩慧转头微笑道:“世间没有比圣上更重要的人,这样没有甚么不好。”

朱高煦点头,认同了她的话。

不过俩人的理解有差别。马恩慧的意思,必定是朱高煦的皇帝身份,仅仅这样一个重要理由。但朱高煦认为,自己在所有帝王里面、也是最重要的人。

执掌皇权这些日子以来,朱高煦已经逐渐认清了大明朝的秩序非常稳固。从人们的思想、到具体的制度,都建立在可靠的几千年根基之上,几乎是一个可以循环的圆圈。

这样深根蒂固的王朝运行规律,即便再发生几次“靖难之役”,或者改朝换代,恐怕也难以动摇。

体量庞大的惯性就是这样,已经成熟到、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改变方向。外力的施加,或许是改变的唯一原因。

这样的外力,朱高煦也“预见”到了。无论是更落后的奴隶制度阶段的外力介入,还是更先进的近代殖民者介入,对于华夏文明都是一个悲剧、痛苦、代价巨大的转变方式,甚至几度徘徊在彻底毁灭的边缘。

而现在,朱高煦也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外力”。他带来了王朝体系里、不可能靠自身酝酿出来的外部力量。

登基以来,朱高煦的内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变。

与想象不太一样的帝王生活,带来了失落;本能私欲的容易满足,反而带来了迷茫;自我膨胀的权力体验,又有了厌倦……此时他开始接触到王朝权力真相,在此过程中、便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一股自然而然的使命感也就壮大了。

使命感,让朱高煦感觉到了自己的宏大价值。他似乎看到了今后无数的冤魂与不公、正在向他伸冤,他似乎觉得有必要去争取一个文明的生存空间、尊严。

黯淡的热情正在重新点燃。

朱高煦这几个月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粗略纲领。用科学理性的精神浸润这个“圆”;形成全球性的势力范围构图;变革具体的制度、从更大的范围为皇朝吸取经济营养。

不过他无法改变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因为他自己全家、就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为何、朱高煦会反复与妙锦讨论,并且认定科学不是哲学,可以与原有制度兼容。

朱高煦充满了信心。近代腐朽制度下的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德皇德意志,在独裁体制下,吸收了科技之后,照样有相当的力量;基础更加优越的大明朝,难道还能比其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