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页

坐在一边倾听着言论的妙锦,这时脸上露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怪异。她肯定感到困惑:刚刚朱高煦还对陈季扩怒不可遏,并同情明军军士们的遭遇;转眼之间,最关注的人、却非此案的罪魁祸首陈季扩,反而开始算计起了救使臣的人。

朱高煦看了妙锦一眼,心道:如果心中只有道义、快意恩仇,如果恩怨有报,段杨氏就不该在沐府的盛况之中、痛苦地死去。

陈氏小心翼翼地问:“若黎利愿意臣服大明朝廷,圣上意欲如何?”

朱高煦道:“朕要是同意他,那么自永乐初以来、死在安南国的无数弟兄,不是白死了?况且大明朝廷定制定了道德与规则,规定谁才有继承权。如果朝廷为了点蝇头小利,轻易放弃这些规则,名不正言不顺,今后谁还愿意遵守?”

陈氏屈膝道:“圣上高瞻远瞩,刚毅不屈,臣妾敬仰之至。”

朱高煦又道:“大明第一次征安南国十分顺利,乃因胡氏得罪了几乎所有贵族、庶民,朝廷打着为陈氏宗室正名的旗号,所以反抗者很少。

现在朝廷想少付出代价,便不能一味只倚仗武力,只能让陈正元登上国王王位,将更多的安南人拉入实际统治本国的势力中。朕准备派兵护送陈正元去东关,在东关当众继承王位。王后可有异议?”

陈氏拜道:“圣上恩德,臣妾母子不敢忘。”

朱高煦点头,看了一眼大殿门外的光景,道:“过一会儿朕要与大臣们议事,请王后稍作回避,回头再谈。”

陈氏便谢恩告退,离开了正殿。

第七百三十章 正义天助

下午最炎热的时辰,文武大臣们在柔仪殿的御前议事,却未完全达成共识。因为朱高煦没有明确表态。

一众勋贵毫无意外地喊打喊杀,他们非常期待这样的战争。得知安南国出了事,一些武将在义愤填膺的说辞下,简直是情绪激动,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暗地里兴高采烈。

战争的胜利,能让武将们在朝廷里更有话语权;而军功,才是每个武将确立自己地位功名的唯一可靠途径。

公侯们纷纷请缨。何福、柳升等拍着胸脯说,不灭叛贼提头来见;他们恐怕只是希望通过军功,稳固现在的地位。张辅也很想领兵,因为他是张玉的后代,更是想累积军功,等待下次向权力中心靠拢的机会、重回国公的位置。

丘福与沐晟也争得很凶,这俩人爵位已经够高了,但他们显然想赢得将士们的真正尊敬。如果不通过战争来证明,那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