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页

现在朱高煦算是明白了,那些女子缺的是一种雕琢的气质,以及藏在衣裳下面的微妙心理。女子穿甚么样的衣裳,都会脱掉;他却有点执着于“脱甚么样的衣裳”,十分奇怪的心思。

而李贤惠轻缓的动作,也让朱高煦从急不可耐的心情中、稍许耐心下来了。他似乎受了她的影响,今夜将更加细心地慢慢品味她的一切。

……次日早朝,君臣在奉天门外门内,重复着重复了无数次的礼仪。朱高煦已经开始对这些过场,感到厌倦。好在他还有期待,便是今晚那个十七八岁的庄嫔沈宝妍。

起初朱高煦参加这些礼仪,会有新鲜感和满足感,因为礼仪上皇帝总是被毕恭毕敬跪拜的人。不过次数太多了,难免会让他烦躁,有时候要折腾小半天,但除了装模作样的表演,实际上甚么事也没干。

早朝进行到第二阶段,重要的大臣进入奉天门议政,朱高煦坐在宝座上,称之为“御门听政”。但是这样的场合,一般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就像今天早上,有个大臣禀奏,某县发生了地震。然而诸官员重点议论的角度,是当地的长官礼仪不到位、道德修养不够;解决办法,大意是命令那个知县加强自我修养。

朱高煦听得是一脸发懵,可他又能理解这一切。只消回忆一下,前几天用朱高煦的名义写的殿试策问题目,再想想题目里面那些思想和言论,一切便真相大白了。

不过这些事还能维持,毕竟在“迷信”之余,对于处理具体灾害、地方上早有准备,无须朝廷过问。比如有一种叫义仓的储备,有名望的士绅、会将百姓结余的粮食物资收集存放,等到有灾害时便开仓赈灾。

到了旁晚,朱高煦立刻召他刚册封的庄嫔,到乾清宫侍寝。

他以前在云南见过沈宝妍,但那时她大概才十岁多点,还是个小姑娘;后来朱高煦虽然多次出入沈家府邸,却再也没见过宝妍。那天册封的时候沈宝妍站得远,戴着凤冠穿着厚重的礼服,朱高煦实在没看清楚,但也刷新了他的印象:宝妍已经长大了。

今晚再次看到沈宝妍时,朱高煦的感受仍然十分奇怪。

她确实长得美,泛着青春活力的玉白肌肤,在深紫色的丝绸衣衫反衬下,更显得白净。头上的乌黑青丝很美,让人产生一种幻觉,朱高煦刚看到她时隔了一段距离、不可能闻到她头发上的气味,却好像能闻到它们散发着一种清香。她的眼睛就像深潭里的清澈的水面,深黑而水灵。

但与李贤惠不同,宝妍明明是个漂亮小娘,却无法让朱高煦产生亵渎的愿望。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也许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宝妍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又或是她的眼神,多了几分神秘,少了几分妩媚。

朱高煦只好努力让自己意识到:这是个十七八岁的女子,在女子十五出嫁的习俗下、她早就算成年了。而且一个深居庭院的小娘,见识与思想深度必定有限,又有多神秘呢?

他见宝妍的眼神、似乎有点距离感,毕竟两个年龄悬殊刚刚见面的男女,这样的感觉应该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