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页

又待盛庸平安的家眷一并送还叛军,有瞿能家眷被薛禄屠戮之事在前,盛庸平安会对高煦愈发感激,上下齐心。朝廷离间计适得其反!”

朱高炽当然明白这些事,但现在郭资在高煦手里,隐患太大了。他有甚么办法?

朱高炽十分难堪,便岔开话题道:“魏国公以前似乎与盛庸关系很好?”

“瞿能、盛庸、平安皆良将,臣与瞿能私交尤其不错,与盛庸之交情反倒一般。盛庸此人,冷静沉着但无甚气节。盛庸先是投靠黄子澄一党,对李景隆马首是瞻,与铁铉歃血为盟;后来却对李景隆落井下石,对铁铉惨状视若无睹。接着他投降了先帝,却半路叛逃,投靠高煦。其反复易主之事,从未有人逼他,是他权衡利弊自己主动为之,说他是三姓家奴亦不为过。”徐辉祖道。

他接着又正色道:“不过圣上且放心,公私轻重、江山社稷攸关天下之事,臣还是分得清楚的。”

朱高炽点头道:“魏国公忠心可嘉。”

朱高炽心里明白徐辉祖在背后或许干了一些密事勾当,但他相信徐辉祖肯定不会和高煦勾结。这也是朱高炽后来与皇后张氏等人妥协和解的缘故,他不依靠这些人对抗高煦叛乱,还有别的人可堪大用吗?

“盛庸这样的人,高煦竟然敢重用他,叫他防守昆明城要地。”朱高炽沉吟道,“能不能私下给盛庸递话?”

徐辉祖沉吟道:“暂时找不到机会,臣再瞧瞧。”

朱高炽无不忧心地说道:“高煦现在占据西南三省,拥兵数十万,他本人也非常能耐,朕夜不能寐。”

徐辉祖忙道:“臣未能为圣上分忧,臣等有罪!不过圣上亦无须太过忧心,高煦仍然只能凭借山高路远崎岖地形,占据边陲之地,尚不能与朝廷分庭抗礼。”

朱高炽道:“高煦绝非等闲之辈。当年俺们三兄弟逃出京师,高煦居功至伟。当时都是高煦在谋划操办,俺这个大哥,也不知不觉会听从于他。”

徐辉祖的脸涨红了,他说道:“臣早先就瞧出了端倪,可惜建文皇帝偏信黄子澄等人,不听臣等劝诫。不然高煦的奸计,绝不会得逞!”

朱高炽看了他一眼,没吭声了。已经是过去了的事,当时徐辉祖忠心的是建文帝,也不能太怪罪他。

徐辉祖抬头望向御座上沉默的朱高炽,便拜道:“臣言尽于此,请告退。”

朱高炽挥了一下手,犹自想着自己的事情。徐辉祖拜别,倒退着走到隔扇附近,然后转身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