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汉家以农耕为主,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动用全部的力量……这也就是当年汉武帝追求大一统的原因所在。

汉唐之强,在于兵制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百姓头上,大多数人都需要服役,纳赋,充足的物力和人力,保证了战无不胜。

魏晋世家强而皇帝弱,人力物力,集中在少数世家手里,故此难以动员,面临胡人入寇,只能一败再败。

两宋不抑兼并,失去田亩的百姓,尽数归于士绅地主,因此只能耗费巨资,养无用之兵。这些士兵缺乏守土保家的动力,素质低下,战力不强。

讲到这里,柳淳已经替均田均役,找到了理论的基础,并且以实际的例子,驳斥了士绅地主抗拒均田的理由。

按理说就可以作为变法的纲领了。

可柳淳怎么会满足这点成绩呢!

他强调均田,均役,将权力落实到每一个百姓身上,这是国家领导力的体现。

那百姓呢?

如果能提高每一个百姓的能力,最后加起来,也会让国力呈现出巨大的提升。

提高百姓能力的方法是什么?

柳淳给出了两条,其一,是教育,其二,就是分工!

当谈到这里的时候,柳淳又瞬间把话题展开了。

由于长时间处于农耕社会,对于分工这个问题,感触并不明显,仿佛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可事实上,男耕女织的模式大行其道,是在春秋之后,也就是原本的井田制瓦解,曾经需要上百人才能耕作的地块,一家一户就能承担起来。

因此男耕女织,是一次非常巨大的进步。

在男耕女织的基础上,产生了士农工商,又产生了三教九流,一直到了老百姓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这都是分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