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这段时间,荀顺庆就跟百姓们沟通,每年打架可不是办法,能不能大家伙一起出力,再修一条水渠,或者把现在的水渠拓宽……

老百姓起初是抗拒的,他们又要种田,又要去衙门服役,哪有时间修建水渠,而且修水渠是要花钱的,难不成又要加征税赋?

荀顺庆亲眼见过柳淳如何调节百姓的冲突,只可惜他没有师父的本事,不能点石成金……可荀顺庆也有笨办法,他把县里的士绅富商,都请到了县衙门,摆下酒席,然后派衙役把门给封上了。

想出来可以,每人捐一点钱,没钱的出粮食,木材,石料,反正来者不拒。

他还去翻了县库,凑了二百石粮食。

就靠着威逼利诱,坑蒙拐骗,总算开工修建水渠。

在修水渠的时候,荀顺庆就跟百姓们讲,朝廷打算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服役,而且把丁银摊入田亩。这样呢,没田的百姓就不用负担丁税。若是士绅不愿意服役,就要出钱,雇人代替服役。

换句话说,朝廷的新政,就是让大家伙少负担一些,士绅多负担一些……能多出来一些时间,修建水渠,让大家伙再也不用为了争水打架丧命了。

“陛下,这个新法真好哩!俺们都听懂了,别的俺们不清楚,可十里八乡,谁有多少田地,俺们都知道,头些年丈量鱼鳞册,好些都是错的,有人的弓步长,有人的弓步短,到最后,还是老百姓吃亏……”

可真别小看这些老农,他们在田间地头一辈子,什么花招看不明白,只是以前没人给他们做主,敢怒不敢言。

荀顺庆到了地方,经常拿出大诰,给老百姓讲解。

也正是因为如此,百姓才知道了登闻鼓,才知道有事情可以找陛下鸣冤……或许荀顺庆都想不到,他教给百姓的事情,竟然先救了他自己。

“陛下,荀大人真的是好官,俺们求陛下了!”

带头的老农,把肚子里的话都说完了,就趴在地上,不停磕头。

老朱摆手,“咱心里有数了,你们下去休息吧,别害怕,洗个澡,填饱肚子,让他们带着,看看京城的风光。”

老朱好言安抚,有太监把老农们带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