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微微颔首,似乎有些满意。

太子朱标向来反对杀戮,他急忙道:“父皇,万寿盛典就在眼前,如果这时候掀起大狱,实在是太不吉利了。儿臣斗胆恳请父皇,在大典之后,再行处置。另外工匠生存艰难,应该下旨,严禁官员使用匠户为自己做事,否则以贪墨论处!另外可以增加匠户每月的粮米两斗,以示皇恩浩荡,普天同庆。”

朱标不愧是处置国政多年,做起事来,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就连朱元璋都找不出什么毛病。

老朱沉吟了许久,才把目光落在朱棣的身上。

“你也说说吧!”

朱棣面前凝重,他能在父皇面前说话的机会不多,必须珍惜才是!

“父皇,儿臣记得,在洪武七年,有个地方的知府向父皇上书,请求赐予一名妇人贞节牌坊,彰显十年守节之功,还说这是我大明教化,哪怕寻常妇人,都知道遵循纲常。”

朱元璋颔首,“的确有此事,可你知道父皇是怎么处理的吗?”

“父皇降旨,严词训斥地方官吏,还要求尽快让妇人成家!”

“对,那你知道父皇的心思吗?”

朱棣朗声道:“儿臣斗胆猜测,国初民生凋敝,户口空虚,好多地方,千里无鸡鸣。一个大好年华的妇人,不赶快成亲,却苦苦守节,假如人人都像她一样,大明岂不是国将不国!”

“没错,国初历经战乱,遍地都是寡妇,如果人人守节,谁还替朕耕田戍边!”

朱棣笑道:“父皇英明,儿臣还记得,又过了三年,同样是地方的一个妇人,她要求守节,地方官吏不许,父皇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将地方官吏处斩,想要娶此妇的人家,被发配充军!”

同样的案子,老朱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难道是老朱糊涂了,还是三年的功夫,大明就人口充裕,可以允许妇人守节了?

都不是!

后一个案子,另有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