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淳侃侃而谈,愣是把几位尚书给问得哑口无言,他们也的确没法回答。柳淳这小子的话处处透着陷阱,仓促回答,一准掉进坑里。

陈靖和秦逵都对赵勉抱以同情的目光……也不知道太子殿下从哪里找来这么个妖孽?怎么如此难缠?

大家伙下意识去看朱标,哪知道此刻的朱标笑得格外畅快,两手用力拍着,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柳淳啊,你小子行啊!居然连圣人之道,都有研究。这番道理,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爱有差等,先爱本国子民,再推及海外藩属……原来圣人是这个意思啊!”

这几位尚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很想说,圣人不是这个意思!真的不是!

奈何朱标懒得听了,他欣然拍着柳淳的肩头,“你现在就跟我进宫,把这番道理跟父皇讲了……从今往后,该怎么跟外藩打交道,咱们要按照圣人的教诲来做,可不能胡来!”

第166章 这是要修《洪武大典》啊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十分好学,即便不怎么学习,爱有差等,还是爱无差等,也是人所共知的争论。墨家攻击儒家虚伪,儒家说墨家天真……当然了,这两家在祖师爷死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全都四分五裂了。

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指望一群文人能够为了崇高的使命,团结一致,去做什么大事情,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有趣的是,自从汉唐以来,尤其是两宋理学大兴之后,很多儒生都回避了这个儒墨著名的争论,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他们谈仁义,谈王道,讲圣贤之学,三纲五常……偏偏不愿意谈爱究竟有没有差别?

其实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推己及人,这是很现实的,也是很正确的。

你不爱自己的孩子,爱别人的孩子,不疼自己的百姓,疼别人的百姓……完全是说不通的,真要是这么干了,只会被当成傻瓜,脑残,二百五!

可问题是既然这么明白的事情,为什么没人敢说呢?

道理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历代的儒者,尤其是理学,把三纲五常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变成了不可更改的天理!

仁义礼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所以才有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