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求月票!)

干宋 任鸟飞 2257 字 9个月前

金富轼出身新罗王室后裔,他的曾祖父金魏英在新罗归顺高丽时,被高丽王朝任命为庆州州长,他的父亲金觐官至国子祭酒、左谏议大夫。他早年曾出使过赵宋王朝,与同行的朴寅亮的诗文一起被刊行为《小华集》而在宋朝流传,使高丽得到“小中华”的美称。他兄弟五人自幼熟读诗书,除了出家为僧的玄湛外,金富轼与其兄长富弼、富俏及弟弟富仪(富辙)皆“以文学进”,先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并且身居要职。

在高丽的一众臣僚中,金富轼算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一个。

虽然金富轼也清楚,以高丽王朝的如今的军事实力,连金国都打不过,就更不可能打得过一向嚣张跋扈的金国都在其手上屡屡吃败仗的大乾王朝了,因此,王楷所想的转向大乾王朝称臣纳表,确实是解救高丽王朝的不二良策。

可金富轼比王楷看得更远的是,大乾王朝既然派了数十万大军前来攻打高丽王朝,肯定是预谋已久,很可能打得主意就是彻底灭掉高丽王朝,将高丽王朝彻底并入大乾王朝的版图当中,这种情况下,高丽王朝唯有展示出来让大乾王朝忌惮的军事实力,才能让大乾王朝改变初衷,否则高丽王朝肯定就危险了。

可是,以郑知常为首的西京两班的一众官员,坚决反对金富轼的建议。

——这除了因为双方看法的确不同以外,也因为开京两班和西京两班一直在搞党争,这就跟赵宋王朝的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党争差不多,双方都恨不得弄死对方,同时,不管一方主张什么,另一方都肯定反对,根本不问对与错。

简而言之。

郑知常等人的建议不外乎两点:一是乾军已经打过来了,时间太过仓促,根本没有集结军队、修筑堡垒的时间,他们觉得金富轼的建议根本行不通;二是既然已经决定向大乾王朝称臣纳表求和,何必再集结军队与大乾王朝交战?若再兴兵,岂不又让大乾王朝抓住把柄,指责高丽王朝议和毫无诚意?

王楷想了想觉得,郑知常等西京两班的人说的也很有道理。

但不调集高丽京军,肯定不行。

因为王楷调集高丽京军,可不光是为了防御乾军的攻打,更是为了驱逐开京城中的金军拿回他的王权。

于是,王楷结合了以金富轼为代表的开京两班和以郑知常为首的西京两班的建议,一边调集高丽京军前来勤王救驾,一边派人前去跟大乾王朝议和,劝乾军不要再来进犯了,万事好商量……

……

这天晚上,高丽开京的夜空上忽然坠落了一连串流星,大者如杯。

有人夜观天象,推测乾军很可能已经打过汉江,悲剧即将发生。

于是,开京城内浮言四起,人心惶惶。有不少市民连夜离开开京城,去往高丽西京一带避难。

西京两班的另一个话事人妙清借此时机,向王楷提议,前往西京避灾,进而提议迁都西京。

妙清认为,开京离礼成港太近了,对于拥有强大的水军的大乾王朝来说,以开京为都城,高丽王朝的中枢也就是高丽朝廷随时都有可能在大乾王朝的攻击之下,实在是太危险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乾军给一锅端了。

得说,妙清的建议,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是目前已经证明了这确实是一个要命的事实了之后。

可妙清的建议却遭到了以金富轼为代表的开京两班的坚决反对。

金富轼针对妙清的建议,指出:“乾军不日便要到达汉江,若大王西幸,京军必乱,届时,乾军定然轻易便可打过汉江,若如此,乾军铁骑虽不及金军铁骑多矣,但亦非我高丽可匹敌之,没了汉江天险,大王何以逃得过乾军铁骑的追杀?”

王楷觉得金富轼说得很有道理,而且目前阶段,高丽王朝的真正话事人还是金人、还是完颜仙儿,他还不能完全掌控高丽王朝,因此他还不能轻举妄动。

于是,在金富轼的力谏下,王楷打消了前往西京的想法。

但王楷觉得妙清说得也不无道理,所以,王楷派妙清先去西京经营,为将来迁都西京做准备。

在妙清走后,王楷等高丽的君臣继续按照金富轼的建议部署。

在金富轼等人看来,高丽王朝派出数万京军精锐扼守汉江天险,乾军绝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江。

这也是金富轼等人阻止王楷逃去高丽西京的原因之一。

可金富轼等人哪里能想到,正是他们的常识,彻底葬送了高丽王朝的皇室和宗室逃走的最后希望……

……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