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页

秦吏[校对版] 七月新番 1402 字 2022-10-23

春秋的时候,贵族们讲究堂堂正正之战,大家在野外摆开架势,一天之内分个胜负。哪怕是划时代的孙子兵法,也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很少谈及攻城,还说“攻城为下”。

但到了战国,攻城已经是兵家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件事了。

战国时期的人口密度、土地开发程度,较之大一统之后的时代,都非常低。

人口密度低,意味着主要人口和资源都集中在主要的城池附近。土地开发程度低,意味着交通条件很差,在秦国大肆搞交通建设前,哪怕是中原,主要道路是非常有限的,县与县之间,往往只有一条狭窄的驿道相连。

以上两点,决定了战国时期的战争模式,只能是拔点平推为主,即沿着道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克,最多加一点围点阻援的花样。所以对战国时战争的记载,往往是某年某月,某人拔某城。

人口和资源集中,决定了进攻方必须要去攻占城池据点,占领一片鸟不拉屎的未开发土地毫无意义;而有限的道路交通,对于军队的开进、后勤补给的运输都造成了极大的限制,注定了进攻方不可能绕过敌国的前线城池,玩蛙跳作战。

于是,进攻方的进攻路线基本上就是可以确定的,防守方只需要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敌军进攻路线上的某个主要城池,严防死守就可以了。即便是鄢郢之战里,秦军已经占据了天大的优势,但依然无法绕过鄢城,去攻打楚国腹地,白起才不得不艰难拔城。

所以,在战略层面,战国时代的战场环境,确实对防守方是有利的。

放到战术上说,冷兵器时代,守城攻城,守城一方占很大便宜,几千人据守,居高临下,往往就能挡住数万雄兵,除非真有几个不怕死的开城门硬刚。

那个外黄令张耳,显然不是这种人,他也怕城外的秦军只是前锋,后面还有大部队呢。

黑夫心里是这么想的,但他也不至于傻到当众反对顶头上司的提议,只能寄希望于主将杨熊能驳回此计。

然而,让人诧异的是,杨熊却再度笑着采纳了,让众人立刻下去做准备,或负责诱敌,或作为伏兵,藏在营内。

“这位率长想作甚?”黑夫有些疑惑,从言谈来看,杨熊并不是个愚笨不知兵的人啊。

果然不出黑夫所料,在让刑徒戍卒们散漫地出营,装模作样地挑战了一天后,外黄依旧大门紧闭,外黄令一点出击迎战的欲望都没有。

那位县侠张很清楚自己要的东西:守个七八天,打退一场进攻,证明自己没有辜负魏国,就可以跑路了。

见自己的谋略又落空了,张齮面色有些难看,这时候,还是率长杨熊宽慰了他,并提出了真正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