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他很孝顺,从小就是大孝子,按照孔老夫子的观点,非孝子不忠臣,陈乔也是个标准的忠臣。

最后他听话,李弘冀推行很多新法,也触及了旧派的利益,别人都反对,唯独陈乔,每一次都是乖乖领旨,不管多难,都会竭尽全力去做。

正是这三点,让李弘冀十分欣赏,引为股肱。

他带着徐铉去扬州督师,就把朝中的政务都托付给了陈乔。

坦白讲,如果是太平时候,或者国家稳固,陈乔能扛起这个担子,可在这个关头,陈乔所有的优点全都变成了缺点。

他只是个听话的循吏,却不是力挽狂澜的贤相。

比如叶华让杨业攻击南唐大营之前,就有人建议,把三万人调回常州固守,同时加强江阴的戒备。

可陈乔觉得叶华刚刚到苏州,无力发起攻击,更何况大军入城,搅扰百姓,势必引起民怨……他犹豫了好几天,最后陈乔终于想通了,让人马撤回,可等命令送过去,杨业已经攻破了大营,随机抢占江阴,任天行水师攻击润州,叶华兵围常州。

到了这时候,又有人建议,认为潘承佑手下都是福建人,他们和南唐隔着心,不能相信,应该派遣信得过的人去守城。

陈乔环顾四周,也没有发现良将,他又觉得潘承佑是个老实厚道的人,深受天子恩德,必定死战,他就没派兵。

按理说,既然信任潘承佑,就应该充分授权,把军需粮草送过去,好鼓励潘承佑死守常州,结果呢,他又什么都没做。

如果说错一次是偶然的,那么连续失误,就表明陈乔这个人只能当太平宰相,遇到了大事,犹豫不决的毛病,真是害死人!

张洎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虽然是小菜鸟,虽然官职低,但是见到陈乔之后,却表现的格外强势。

“相公,大周虽然气势汹汹,然则外强中干,徒有其表,不值一提!”

陈乔眉头紧皱,不悦道:“国事艰难,不是说大话的时候!”

“卑职没有说大话!”张洎傲然道:“相公,陛下统御三十万大军,驻扎扬州,与郭荣决战。根据消息,周兵缺粮,军心浮动,如果陛下能击败郭荣,解了扬州之围,然后携得胜之兵,杀回江南,叶华不战自溃,其他人就更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