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卿,你说,到底朕是天下之主,还是士人是天下之主?是朕给他们做事,还是他们给朕当臣子?”

叶华收敛了笑容,“陛下,这个问题太难了,只怕唯有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才能相提并论。还是先谈谈井田制吧,看看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柴荣黑着脸,勉强点头……所谓井田,从流传下来的资料来看,就是周天子京畿之土地制度,有公田私田之分,这里土地肥沃有灌溉沟渠,水源充足,产量很高,收获丰厚。周天子把这些土地分给士人或者国人耕种……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他们平时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小罐米和一捆牧草,作为军费。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

而在井田之外,距离城市较远。那里土质瘠薄,产出不多,就分给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蔑称他们叫“氓”。庶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天子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

其他各级的领主,也都效仿周天子的作法,所以在周代,朝和野,国人和庶人,是泾渭分明的两条平行线。

弄清楚这个,其实也就明白了井田制为什么会维持不下去的原因。

简单来说,周天子作为最有权势的封建领主,他首先选了一块最合适耕种的土地,他把土地划分成整齐的井田,修建道路,挖掘水渠,让国人在上面耕种,承担各种义务,维持他的统治地位。

对于那些偏僻遥远的土地,无暇顾及,没法直接统治,他就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去负责,这样一层层下来,就构成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假如社会没有任何发展,各诸侯国资源禀赋都一样,这一套分封体系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但问题是随着耕种技术的进步,铁质农具出现,那些偏远贫瘠的土地,也能产出更多的粮食,庶人们开垦出更多的良田,原本的井田已经没有多少优势可言,相反,还要承担繁重的义务,属于天子的国人大量逃亡……

这时候一些封国的君主,厉行改革,推动变法,不断吸收各方的人才,壮大实力。周天子原本确立的绝对优势被削弱了,甚至天子的实力还不如诸侯,自然就到了礼坏乐崩,无以为继的地步。

“陛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在周代的时候,也没有做到。真正掌控在天子手里的土地,只有王城周围的那一圈而已!臣所言要恢复井田,可不是在开封周围画个圈,臣的意思是要将天下所有的土地,全数纳入陛下的掌握……所有土地,必须缴纳田赋,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只有当一块土地的产出,分出一部分交给陛下,这块土地才属于朝廷!只有这样,陛下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柴荣听得热血沸腾,把每一块土地都真正掌握在手里,那样的天子该有多大的权势,多大的力量!

“叶卿,你说动朕了……可王莽要做这件事,他一开始就输了!”柴荣以手抚额,“你让朕如何是好啊?”

第442章 大家都在找盟友

王莽推行王田,结果却招来天下士族的反对,战乱四起,十五年的光景,新朝就被推翻,王莽也身死国灭,成为历代儒者争相辱骂讨伐的对象。

谁敢说王莽一句好话,就会被当成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