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页

那天几下的知识,今儿个终于派上了用场。

合尺一拉,摸出一支签字笔,我很快把量出的数据做了记录。琴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看到这组数据,我稍稍诧异了一下,琴长1245厘米,也就是相当于三尺六寸五,而这个数字,正应该是古琴应有的长度,三尺六寸五,它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后面的宽六寸,厚约二寸,也完全符合古琴制作的条件。

摸了摸棕色琴身表面的包浆——厚重十足。

观了观琴身曲线——古朴的味道扑面而来。

难道真是有年头的古琴?难道真是明代清代的玩意儿?

可惜我从没见过真正的古琴,即便有些东拼西凑来的知识,也无法给出鉴定,毕竟,玩收藏最忌讳的就是一知半解,唉,要是晏姐在这儿就好了,不过,现在就算我给她打电话,想来她也不会接的。

“怎么样?”红姐母亲问。

我苦苦一笑:“看着挺不错的,不过我也不太懂。”我把琴抱在怀里,翻了个个儿,掉过来看了看地步,跟上面一样,每处细节制作都很下工夫,很整洁,很优美,不过翻找了半天,我也没能从下面看到表明此琴身份的字,全身上下都光秃秃的。

没有刻字也就意味着没被名家收藏过,像大名鼎鼎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其身上就刻了不少东西,比如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10字及“诗梦斋印”一方,等等等等。

但没字也说明不了什么,如果这琴真世世代代存在老铁家里,没人题字也很正常。

我一叹气,为难极了,这玩意儿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会是人仿造的吧?要是明清时的工匠仿造唐宋的古琴还好说,怎么也值几个钱,可万一是现代仿的古琴,那千八百块钱就到头了。

嗯,试试音色再说。

我征求了一下老铁,见他点头同意,我方是将琴放到桌上,正了正身子,想象着晏婉如弹琴时的手法,我抬起手指头轻轻抚了抚离我最近的一根琴弦,登时,一声浅鸣蹦了起来,琴声内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寒冷,幽幽绵绵地盘旋在上空,久久无法散去。

我身形微微一震,别说,还真有股绕梁三日的感觉。

音色太好了!

我略显兴奋地拨了拨第二根弦,一声与先前不同的音节从琴弦里跳出来,同样的飘渺,同样的露出一抹刺骨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