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页

周赫煊笑道:“胡校长别说我误人子弟就行。”

“周先生谦虚了,”胡庶华拿出几张宣纸,说道,“这是重庆大学新立的校训,还请周先生不吝墨宝。”

周赫煊提起毛笔有些为难,他擅长的是行书,而重大的校训明显用楷书或隶书更适合,行书显得太过轻佻了。琢磨构思一番,周赫煊硬着头皮用行书写下校训: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周赫煊题。

“洒脱而不失稳重,飘逸而不失气度。好字!”胡庶华捋着胡子颔首赞叹。

“见笑了。”周赫煊谦虚了一下,其实心中特别得意,他练字已经快十年了,自信不输给许多民国的书法名家。

第747章【周议长】

在胡庶华身上,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文人缩影,也可以看到那时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精神。

胡庶华整整读了30年书——

前期十年他读的是四书五经,六岁开蒙,十七岁中秀才,对于乡镇塾师子弟来说已经很难得了。但胡庶华没有选择继续考科举,而是进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开始学习西方知识。

中间十年他在国内接受新学教育,25岁从京师译学馆肄业(因辛亥革命中断学业),27岁考取德国公费留学生,成为民国初年留学大潮中的一员。

最后十年他在德国接受高等教育,一口气读下来,终于在34岁的时候获冶金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胡庶华虽然加入了国党,但没有选择成为政府行政官僚。他先是当了各种厂长,比如上海钢铁厂厂长、汉阳兵工厂厂长,还受邀帮助唐生智筹办了汉阳铁厂,期间出版《铁冶金学》、《冶金工程》、《钢铁工业》等专著。

可以说,胡庶华是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这种学术性的人才显然不适合当官,胡庶华曾历任江苏省教育厅长、中央农民司司长、中央农林司司长等职,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当校长。从此,胡庶华一口气当了五所大学的校长,其中在湖南大学他就前后当了三次。

胡庶华此时在南京政府是有好几个中央委员职务的,他为什么跑来偏远的重庆当校长?

当然是因为受到政治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