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页

田中健三郎气得脸红脖子粗,只能叫嚣道:“污蔑,你这是污蔑,强词夺理!”

“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者,我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据可查的,”周赫煊笑道,“早在100多年前,日本志贺岛就有个农民,发现了一枚金印,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金印’,这个印章现存于日本的博物馆内,总不会是我造假吧?中国还是很讲礼节的,觉得‘倭’字带有侮辱性质,在给日本国王赐印时特意用‘委’字。而‘倭奴国’改名为‘大和国’,同样是因为当时的倭奴国王觉得很没面子而已。如果你还对‘倭’字有异议,那么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中国的《论衡》、《后汉书》等古籍。”

田中健三郎不知该如何反驳,憋闷得脸色发青。

“至于日本人借种,那也是有迹可循的,”周赫煊先念了一遍汉语原文,接着又翻译成英语,说道,“中国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倭国一舟漂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从这些文字就可以看出,日本在宋代就有‘借种’的传统。”

“那是污蔑,”另一个日本学生反驳道,“《清波杂志》不是正统古籍,那只是民间野闻而已!”

周赫煊笑道:“那我们就说说近代吧,中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娟娟香影梦灵修,此亦胜兵敌忾俦。蓦地思量十年事,何曾谋种到欧洲?这首诗里的‘谋种’,就是《清波杂志》里的‘度种’,也是我所说的‘借种’。在日本明治时代,伊藤博文提倡优化种族论,认为黄种人孱弱不堪,不及白种人甚远。他当首相以后,立即实施‘谋种’政策,凡是欧美白人来到日本,就鼓励日本女子与其野合,以改良日本种族。这个事情不需要翻阅文献,你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祖父祖母就知道。”

那些日本留学生都很愤怒,但周赫煊摆事实讲道理,他们根本无从反驳,一个个气得直发抖。

欧洲学生则感觉特别新鲜,他们对日本没有太多了解,听周赫煊这么一说,都认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特别奇葩——居然还有国家领袖主动号召外国人给本国男人戴绿帽的?

周赫煊继续说道:“‘借种’这件事情,其实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他们一直自卑,一直想要变强,为了变强而不择手段。我们继续从日本的‘遣唐使’说起,如果说‘借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真正借种,那么‘遣唐使’就是科学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借种’……”

第680章【幻灯片】

“日本这个国家,在某些方面还是让我极为佩服的。”

周赫煊没有一黑到底,否则就显得太跌份儿了,甚至有可能让欧洲学生觉得太刻薄。他讲完遣唐使的历史,又说了一下明治维新的情况,总结道:“日本人崇拜、学习、依附于强者。中国强大的时候,日本就向中国派出遣唐使,这让日本在公元7世纪上半页迅速崛起。而当欧美强大的时候,日本立即抛弃曾经的宗主国,全面倒向西方,从而变成世界列强之一。这样的国家和民族,是可敬的,可畏的,也是值得让人深思的。”

这一段话说出来,那几个日本留学生立即转怒为喜,显然对此极为满意。

“大家想必听说过一则故事,它出自于《伊索寓言》,”周赫煊突然冷笑起来,“在寒冷的冬天,农夫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于是就把它放在怀里取暖。等蛇完全苏醒过来,它立即恩将仇报杀死了农夫。日本列岛,从形状上就像是一条长蛇,而日本民族,在精神上也像是一条毒蛇,它有着天然的侵略性。”

日本留学生们立即色变,就差没冲上去攻击周赫煊了。

“为什么我要说日本是一条毒蛇,”周赫煊继续分析道,“日本第六次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修复中日关系。前面五次遣唐使行动,让日本国力大增,毫不犹豫地选择对外扩张。它不但进攻朝鲜半岛,更直接与中国唐朝开战,在白江口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日本第一次想要染指东亚大陆,在此后一千多年,只要日本强大起来,必然入侵朝鲜和中国。而它一旦衰弱,则又奉中国为宗主国,予取予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