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页

随后的几天,孙夫人、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林语堂等名流,纷纷前来拜会萧伯纳。而张君劢、李璜、曾琦等人,则来拜会阿瑟·亨德森,一起讨论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

鲁迅被气坏了,因为萧伯纳明摆着看不起中国,还说什么“中国没有文化可言,有也只在乡间田野”。说白了,萧伯纳看不起中国整体的文化学术水平,只对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调、民歌感兴趣。

鲁迅后来在文章里吐槽,说萧伯纳到中国是“本来玩玩的”,只有旅游的心思,根本不关注中国的抗日。

周赫煊倒是看得极为明白,萧伯纳轻视中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上海书店里到处是萧伯纳的书,萧伯纳本人却拿不到一分钱版税;第二,萧伯纳在游玩上海的时候,非常不喜欢中国闹哄哄、乱糟糟的情况,认为中国人的整体素质非常低下。

周赫煊觉得好气啊,他以为自己请来一个国际和平主义者,可以为中国的抗战呼吁奔走。结果请来一个私心极重的老头儿,眼里看不到侵略战争,只盯着自己被侵权的稿费。

让人无语的是,萧伯纳虽然有些看不起中国,私底下表现得很不屑,但公开演讲时还算正常。他被邀请去中央大学做演讲,用慷慨激昂的陈词,对日本的无耻行径大加抨击,并声称自己坚决站在正义的一边。

演讲很成功,国内媒体纷纷赞誉有加,把萧伯纳捧为超凡哲人和人类大救星,中国迅速掀起一股“萧伯纳热”。

周赫煊看到的却是虚伪,这个老头儿太虚伪了,在英国时咋就没发现呢?

第506章【驳斥】

为什么说萧伯纳虚伪呢?

因为萧伯纳的言行不一致,他口口声声理解和尊重,但在看待中国的问题上,既没有深入的理解,也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

周赫煊刚开始还在忍耐,可忍着忍着,就忍无可忍了。

十月中旬,众人来到南京。

常凯申亲自接待了阿瑟·亨德森和萧伯纳两人,并陪同他们参观南京的历史遗迹。第二天上午,两人分别前往中央军校和中央大学演讲,公开表态支持中国抗日,获得师生们的一致拥护。

晚上,英国驻华公使兰普森,也设宴款待了他们。隔日,兰普森夫人举办文化沙龙,专门邀请萧伯纳参加,而阿瑟·亨德森则到南京的各个政府部门考察。

阿瑟·亨德森表现得极为正常,他是坚定的渐进社会主义者。说穿了,就是资本主义改良派,跟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冲突,再加上他英国前外交大臣的身份,成为常凯申的座上宾毫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