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6页

毛文龙孤悬海外太久,对朝廷的实力和自己的实力都没有明确的估算,也是在此之前他成功的扳倒了袁可立,使得毛文龙藐视文官的心态更加高涨,到崇祯年间袁崇焕重新上任,朝廷梳理辽镇财赋,不仅关宁兵减员减饷,对东江更是苛刻,在迫不得已之下,毛文龙只能选择低头拜见袁崇焕,而他也根本没有敢想象,袁崇焕居然就在岛上用尚方剑将毛文龙给斩杀了。

斩杀过后,东江诸将根本不敢擅动,那么多的干儿子干孙子,在大事临头的时候,居然无人替自己的干爹干爷爷振臂一呼,可见收这么多义子义孙,全无用处。

一支军队要有灵魂,毛文龙很显然没有真正掌握东江,他的野心,异志,还有平素的作法,使东江镇的整体作风偏软。

这一点来说还不如辽西军,最少袁崇焕被崇祯杀掉的时候,关宁兵二话不说就走人了,换了东江的将领就未必有这般胆略,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果然没差。

过于膨胀的野心和不对称的实力,这才是悲剧的根源。

毛有俊重新躺回稻草堆里,最少眼下的事情和他无有关系了,就算见到秃头,他也不怕。只是想到东江镇这一次上下的表现,还有大帅的表现,这个铁一般的汉子突然忍不住抽泣起来,泪水顺着眼眶不停的流淌下来,很快溽、湿了他脸颊旁的稻草,这个七尺汉子,委屈的如同三岁小孩一般。

……

毛文龙听了毛承禄的禀报,良久无语。

他敢带二百人出发,主要还是为了博击功名。

留在当时的广宁,不是说毛文龙看的出来必败无疑而出走,而是看的出来没有太大的前途。

当时的广宁汇集了大量的精兵强将,毛文龙刚位至都司,想加官游击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不走的话就没有机会上位。

事实证明毛文龙的判断是对的,收复镇江之后没有多久,他就官加总兵,东江虽然未正式开镇,但朝廷已经视东江为九边之外最要紧的军镇,从内廷到登莱巡抚袁可立等人都是对东江鼎力支持。

东江的大发展也就是在那几年,收容逃民败将败兵,在各岛屯田练兵,收复宽甸等处,在铁山义州一带安置逃民。

一直到那时起,毛文龙都感觉自己顺风顺水,无往不利。

到收复旅顺时,东江的事业达到了一个顶峰,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交口称颂。

事情是从什么时候起了变化的,为什么东江的战力不是越打越强,而是好象越打越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