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8页

而袁是文官身份,文官好为大言就会给人相当轻浮的印象,虽然袁确实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不过猛吹牛皮和滥杀将佐是他两个极大的弊端,容易给人相当不好的印象。

到宁锦大捷之后,朝廷上下弹冠相庆,大家把这一场大功瓜分的干干净净。魏忠贤算第一功,魏良卿等人也跟着计功,大家都升了官晋了爵,袁崇焕这个辽西的主事人在立功名单上排八十六位,勋阶升一级,另外朝廷赏了三十两白银……

所以说明亡之时,士大夫各有打算也真是活该,袁崇焕遭遇这样的不平待遇,为他鸣不平的人当然很多。

其中有真心实意的,也不乏有人想把他挑起来和阉党干的。

一心要夺蓟辽督师位子,时任兵部右侍郎主持部务的霍维华就是其中一个,霍维华替袁崇焕向皇帝报不平,结果被天启亲口批评为:不晓事。

然后袁崇焕只能辞职,立了大功反而被撵走,这一下风评都站在了袁一边,到几个月后,崇祯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请袁回来,平台召见,以蓟辽督师一职相赠,并且赐尚方剑,将辽事委托给了赫赫大名受了委屈的大功臣,至此袁算是完成了所图谋需要的一切,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所谓议和就是最深层的考虑,议和之后大明和后金会开始长期的对峙状态,朝廷不可能再轻易的更替边帅,特别是议和是由袁崇焕一手主导而成,为了保持对后金的彼此安稳和信任,袁崇焕也非得长期在职不可。

怎料天不与人算,议和一直拖拖拉拉的没有办成,而在崇祯二年时皇太极一翻脸进了关,突破空荡荡的蓟镇,袁崇焕慌乱之下率兵急援,先是失了赵率教这员大将,再下来宣大军惨败,京营兵却打的不错,辽镇兵野战也打的不错,却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在皇帝心里的失分了。

而且蓟镇也是袁的防区,皇太极进来的太容易,袁的一些举措也相当的诡异,不能不叫人怀疑是袁故意放皇太极进来,以敲打一下那些抱残守缺,抱着前宋故例不放的那些人坚持不肯议和,京师这么被围一次,可能议和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很多……

没有人能真的知道袁崇焕是什么想法,千里驰援后又有很多错漏,引起了原本气量就不大的崇祯帝的猜忌,加上辽西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朝廷早就相当忌惮了,还有杀毛文龙的事,议和,卖粮资敌,崇祯原本就是一个多疑的性子,加上满桂挟怨的指摘,袁崇焕之死说纯粹是冤枉恐怕也没有那么悲情……蓟镇原本就是他的防区,仅凭这一条要他的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崇祯杀他肯定不是因为这个,而是很多猜忌堆积到了一起,所以迫不及待的要了袁的命,并且是凌迟处死。

崇祯当时二十还不到,行事真的是太过操切,阵前杀大将太轻率了,祖大寿直接带兵走人,崇祯又忙不迭的请孙承宗写信召回,然后就再也没有办法节制辽镇,打那之后,辽镇就开始了半藩镇化的进程……所以说一样的事,不同的皇帝就能有不同的处置,袁崇焕一个文官,难道还真的怕他造反自立?就算战后从容再收拾,就凭蓟镇被破口而入,明旨诏令逮拿进京审问后再杀,岂不更堂皇正大?对杀毛之事,崇祯开始说是自己的意思,后来又甩锅,之前就寒了东江将士的心,其后又得罪了辽镇一帮军头,所以说这个中二少年当皇帝,胸襟城府不要说和他祖父比,就是比他的木匠兄长也是差的太远了……

摆在袁崇焕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退就辞官,进则把所有的担子都挑起来,退还能不失富家翁,进则风险重重,可能成为阳明先生之后文官封爵的第一人,世镇蓟辽的大家族的开创者,最不济也能官加尚书,加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勋阶品级都能到一品……

两个选择,一进一退,人生荣辱可能都在一念之间……

“还是烟客兄知我。”袁崇焕几乎没有太多考虑的时间,他的性格决定了一切,当下站起身来,朗声一笑,说道:“国有事,思良将。我非良将,亦愿为大明镇土封疆,岂有遇事退缩躲避之理?难道我还不如傅宗龙,不如洪承畴?”

这些新上任的封疆大吏,有的是勤劳王事,不惧荣辱乃至生死,有的则是捏着鼻子上任,不过总归是慨然上任,他袁崇焕向来有蛮干之名,悍勇不惧死的名声早就传扬开去,要是在宁锦大捷之后自请辞职归乡,摆明了是害怕记功之后够资格当蓟辽总督,不愿背锅的避祸之举。要是这样的话,此前的一切功夫都算白费,形象坍塌在所难免,对一个心气很高,功名心很重的人来说,要是这样的结果,还不如去死。

“况且也没有那么险……”李烟客既然知道其中端底,早就替袁崇焕筹谋过了。

李烟客脸上是淡淡的笑意,他从容对众人道:“眼下的这局面,是朝廷不出手,和记也不会出手。和记实力够了,张瀚声望也够了,但还缺大义名份。我观张瀚行事,不是安禄山之流,他不仅要那个位子,还要声望,要大义名份,这样才能轻松跃过这道天底下最高的门槛。没有名份,和记拿什么名义动手?朝廷只要不出昏招,就这么僵着。把张瀚局在新平堡里出不来,朝廷自己巩固边防,修敌台墩堡,重修边墙,多铸火炮,练兵选将……现在九边几个重要地方都用的是很得力的大吏,时间久了,边防会有起色。拿蓟镇来说,朝廷将它交到咱们手里,难道还能由得蓟镇这么空虚?只要有几万劲兵,如现在宁远和锦州一样,那么守起来总有机会,就算还顶不住,宣大兵,辽西兵,调二十万大兵云集,朝廷也未必就没有机会把和记给顶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