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页

张瀚满意的一点头,军令司在这方面向来很人性化,长时间的驻防完成之后战士的心理和身体毫无疑问会很疲惫,能化解这种疲惫的就只有家人的陪伴,象明军那样营兵动辄几年回不了家,甚至军流到辽东的士兵一生也不要想再见家人。现在可不是后世,几千里路坐十几二十小时火车就到了,比如从河南军流到辽东,这么远的距离光是走路就要两个月,还得算路上的吃食开销,加上疲劳和水土不服可能带来的疾病等等。

可以说有很多士兵从当上兵开始就是与家人天人永隔了,最多是通一下书信,或是托熟人老乡带一些物品,用这些来安慰思乡心切的士兵,毫无疑问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和记这里就不同,每个士兵都会有一年一次的年假,一般都是在长期的驻守或大工程轮换时给假,战兵就是一次激战之后会给一次假期,然后视他们的家人所在地方来安排新的轮值点,除了年假之外,也可以叫士兵和家人能多在一起。

哪怕是再嗜杀嗜血的猎骑兵们,只要和家人在一起时也会很平静,天生的杀手也不可能愿意把杀气带到自己家人身边,连张献忠这种粗胚子也很喜欢休假,猎骑兵们在小黑河堡附近有一个大型的居住点,张献忠在休假时喜欢到小黑河边上钓鱼,那边风景美好,林地和草原夹杂,有小型的山脉横亘在天际,河边水草密布,风景绝佳,鱼也很好钓,晚间时用水草把鱼串成一串,到一个小酒馆里叫店家收拾加工好,弄上一壶烧酒,一天就这么消磨过去了。

没有人不喜欢闲适和放松的生活,很多人对张瀚过于优厚的福利制度不乏微词,但只有这种很人性化的休假制度没有人会说什么,毕竟没有哪个蠢货会和所有人过不去,包括他自己。

有时候孙敬亭会感慨几句,大明太祖皇帝用人就是跟用奴隶差不多的思路,既不给官员优厚的俸禄,也没有什么官方假期,并且不准带家人上任,有的官员从考中进士开始一直到家人死去丁忧才能回家,那时候和亲人已经是天人永隔了。

第1265章 行难

“诸君辛苦了。”张瀚对这一队辎兵道:“不过从粮食储备还有眼前这些东西来看,你们也做好了常期驻守的所有准备。我心里觉得很安慰,不过要提醒诸位,安闲只是在充份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你们守在这里也是我们战线暂时的最北端,可能会有相当的危险,居安要思危,千万要保证好自己的安全。”

“是,请大人放心。”

这一次是所有辎兵一起昂首挺胸,大声回答着。

张瀚步下楼梯走出墩堡的时候,李贵对张瀚道:“最后一次补给和维修人员会在年前赶过来,应该已经快到了。我看过军令司的安排表,这边会有一个辎兵队和一个维修队,大约不到三十人驻守,加上火器和防御阵地,就算来上两千蒙古人也未必攻打的下来。安全上,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到明年开春化雪之后,辎兵大队会过来好几个,会把墩堡持续往南城那边修,估计到明年年底可能以三十里一个的密度一路修过去,这样的话,再过两三年,财力物力允许的话,会沿着这些火路墩修一条夯土沙石路,如果修好了,大车进出自如,火路墩可以加到十里一个,在这种地方,军令司和参谋司的人都觉得十里一个的密度就足够了,也许推到八里或七里一个,象宣府那边那样三里一个,实在是毫无必要。”

张瀚轻轻点头,说道:“就十里一个便足够了。以后却图南城那边的力量加强了,以骑兵构筑起防线来,这边保持十五里一个火路墩就行,在好天气里,十几里一个的火路墩已经能起到报警的作用,这就行了。”

对这样的军政大事,在场的人都不够资格和张瀚商讨,再说也没有人有什么想法,只有张献忠咧了咧嘴,他对蒙古人既没有好感还万分鄙视,根本不把蒙古人看在眼里,对张瀚的决断他很赞同,明军那是没有用才在边境建那么多火路墩和军台,就算那样也守不住蒙古人的袭扰,以商团军的战斗,千把猎骑兵就能在任何一个蒙古部落里杀进杀出,杀的他们人头滚滚,还有哪个瞎眼的敢一头撞过来?

不过火路墩既有哨探和防御功能,也能充当维修补给点,对一条贯穿四千里路程的道路来说,必要的补给维修还有养护是不可少的,从这个功能性来说,十里到十五里一个的火路墩很好,很合用。

墩堡里的人都出来送行,他们每隔半个月才能收到一次军政司的人送来的邮包,里面有文宣局的报纸和自己订的书籍,当然还有相当重要的家信,士兵们都能自己看信,也能写,就算字很拙劣,也没有文采可言,但最少都能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张瀚的扫盲课当然教的是简体字,并且教的是浅显的白话文,对这些士兵来相当合用,能叫他们很快的掌握好写字这个技能,繁体字笔画太繁,而文言文写作也不是普通人玩的转的,就算是士兵通过初等文化课程也是完全办不到,古人也一样有白话和简体字,只是运用的不如后世广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