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页

李慎明满脸深思之色的道:“确实,感人肺腑。我刚刚全身发麻,恨不得提剑就冲出去与北虏厮杀搏斗。应该写成檄文,甚至将来有机会要传诸展布给天下人知道。”

原本只打算列席会议,并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孔敏行深深看了张瀚一眼,收起了最后的犹豫,他道:“这封檄文,又要展现出张大人的原意,把精气神写出来,辞藻不必华丽,又要文字达雅,有当年大明太祖高皇帝兴师讨伐蒙元时的那封诏书的力量和文采,诸位,本人也愿出一份力。”

孙敬亭原本就担心自己一个人做不好这件事,就算加上侍从司的文宣人员也是嫌太单薄了。对很多人来说,似乎这是一份简单的文告,但对理解其特殊意底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份无比重要的檄文,它标志着和裕升可能从纯粹的商业组织转化为军政加商业的混合体,张瀚也就从纯粹的商人转化为政治色彩浓郁的一方首领,其商人的色彩必将会被淡化。

这种转变,类似大明太祖发布讨元檄文后的转变,从“淮右布衣”到红巾军元帅,再从都元帅转为吴王和大明皇帝。

明初时的讨元檄文出自大家之手,掷地有声,词理气兼备,发布之后对安定天下人心,转变朱元璋的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发布檄文之后,大明成为一个正式的王朝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孙敬亭和李慎明的激动还有孔敏行的犹豫都来自于这一段过往的历史,他们深知,这是一份不比寻常的檄文,或许历史都在这一刻开始改变。

张瀚命令道:“明天以战斗工兵为主,辅兵和民夫协助,在河口搭建多道浮桥,不必绕道自浅处或下游绕道。”

“浮桥搭好后,以两个步兵团和炮兵强攻过去。两个骑兵团从两翼直插侧后,务必要咬住大半敌人,最好能全歼其军。”

张瀚今天刚看了对面的军容,他感觉巴特尔虽然可敬,但几乎毫无用处了。蒙古人早就孱弱不堪,不是一两个还有血勇的老台吉就能改变的。原因很多,长期的战争,没有城市和大规模商业的支撑,没有真正的农耕区,没有产铁区,没有这些游牧民族不可能真正的强盛。就象当年的契丹,契丹能成为幅员万里与北宋对峙的大国,甚至令北宋屈服,主要还是因为它早先得到了唐朝经营过的几个州,后来又得到了石敬塘献上的幽云十六州,有了大量汉儿十六州带来的整体国力的提升,还不论占据了形势之地的战略优势。

蒙古人长期被挡在关外,草原这种酷寒之地是很难积蓄国力的,何况大明国初占据主动,就算后来国力弱了,蒙古人也很难长期在长城以南活动,每次打草谷的活动范围并不大,收获有限,其实蒙古人是越打越弱。

第732章 派别

张瀚现在布置的战术就是猛然突破一点,步兵粘上,骑兵大范围的穿插,争取在板升城和青城之南,消灭大量的北虏有生力量。

杨泗孙团和铳骑兵第二团也是一股穿插力量,如果不遇到大股的北虏来袭就算是穿插成功,和这边的主力把习令色等人又兜在内。

这两仗打完,最少千里方圆的地域算是真正被掌握在张瀚手中了。

将领们纷纷散去,张瀚在周瑞和吴齐等近侍官和护卫的陪伴下,巡视全营。

由于定在明天天明后交战,营地里一片沸腾,不少军政官来回穿梭收取家信,其实也算是遗书,毕竟是超过十万人的大规模会战,北虏再弱也可能会有将士战死,如果在死前不留下片言只语给家人也算是一种很大的遗憾,和裕升的军政官专门做这样的事,有人欣然写了信,也有人感觉晦气,想要个好口彩,打死也不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