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页

祖大寿心中有些恍然,怪不得这一次孙阁部对诸将都是全无责怪之意,甚至在礼数和话语上都表达倚重,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将权”,而是一种对现实的考量。

经过数次惨败之后,大明的军事力量在天启二年时十分衰弱,要等数年之后,经过孙承宗的辛苦经营,辽镇,也就是关宁军恢复到了十四万人的极限规模,在此时关门内外却只有五万不到的兵力,如果是按王在晋的方案这兵力其实也差不多够了,如果要按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方案,则眼下的兵力远远不够,更需要倚重辽西的这些将门。

祖大寿肃然道:“阁部大人放心,我祖家为大明效力二百余年,虏焰方炽,不能收复失土,而宁远和关门绝不容再失。”

祖大寿又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一脸激动的道:“前一阵有十三山义士偷越虏骑防线至宁远来求援,末将叫他们在宁远等候消息……”

孙承宗很关注的道:“十三山的具体情形如何?学生听说那里多半是百姓,只有少数的民间团练可以打一打。”

祖大寿道:“以末将看,这些义士与虏正面相抗很难,不过如果粮草充足,十三山地势险要,建虏也很难正面攻克,毕竟得不偿失。”

孙承宗脸上若有所思,祖大寿的说法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就是十三山人口众多,但缺乏战兵和铠甲兵器,杨二和毕麻子是所谓大侠,所领的多半是喇虎和青皮一类的人物,这些人好勇斗狠,私斗很厉害,阵而战之,估计连营兵也不如,可见十三山的用处不大。

不过如果能够坚持,也算是在广宁一带埋下一根钉子,建虏留了兵马围山,可能也是害怕十三山会发展壮大,最终影响到后金与蒙古诸部的来往。

“可惜人数太多……”一念及此,孙承宗还是有了些兴趣,但转念一想,十余万人按最少的量供给,一天就需过万斤粮食,二百多里地运输过去要加三成的损耗,而且现在道路也不通,光是把人救援出来就很难,何况要运送大量粮食过去!

“十三山之事,”孙承宗斟酌着对祖大寿道:“祖将军可以多加注意,朝廷会设法救人,如果那边再过来人,一定要询问清楚山上情形。至于祖将军,还是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修筑宁远等诸城和军堡之上。”

“是,请阁部大人放心!”祖大寿答应着,站起身来。

……

孙承宗原本还要再去宁远,面色灰败的茅元仪持着公函进来,打断了他的计划。

“竟有如此之事?”孙承宗看完之后也是为之骇然,有点儿不敢置信。

“内阁已经票拟批红,要派大员巡视大同宣府等地,就地查明王心一所奏是否属实。”茅元仪有点儿要哭出来的感觉……如果王心一奏报是实,他肯定也脱不了关系了!

刚刚上任的赞画,前途正是一片光明,此时居然出这种事,茅元仪深感造化戏弄,人生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