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

刘国缙脸上也满是笑意,姚宗文的招牌幌子是“以辽人守辽土”,然后上报亲自赴辽募集辽人守边,朝廷对这事当然大为激赏,在中枢的一些官员看来,辽人与东虏有国恨还有家仇,同仇敌忾,招募起来打仗肯定比客兵用心,大明看似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其实在当时的通信和交通条件下很难做到全国同心,当时的人也没有觉醒完全的民族意识,大家更多的是以籍贯和乡土还有王朝为标识,辽人死的再多再惨,南方的人不会有什么感觉,最多是读书人关心这事,一直到清兵进京,南京那边还是歌舞升平,后来要不是剃发令惹恼了所有人,明朝和南明都是传檄而定,谁关心朱明亡国,谁又理现在当朝的是谁?只要不在自己家乡杀人放火就行。

客兵出战,战功向来是翻番计算,朝廷对辽人守辽土感兴趣,一则是财政压力,二来就是一向的主客之分这种习惯的延续。

“未来辽东可能要编练好几十个营,这才是大头啊。”刘国缙神思有些悠然,辽西将门现在在叫着兵力不足,王化贞把能搜罗的兵都搜罗到广宁和沿三岔河各军堡去了,辽西到山海关一带都很空虚,朝廷正从四川和九边调兵过来,上次浑河大战虽然失败,但举朝都认可了白杆兵的实力,最近朝廷打算调几千白杆兵守备山海关……山海关不严加固守肯定不行,但京师之中,不论皇帝还是大臣,又或是勋贵,太监,还是普通的百姓,都是不放心把安全放在一道薄薄的关墙之外,王在晋一直想放弃关外土地,最多保留宁远和山海关两处地方,然后把山海关多修重关,可他没有考虑到包括皇帝在内的人们的心理……关外拥有的地方和军堡越多,山海关就越安全,山海关安全,就代表京师也安全。

这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想到东虏会从蒙古绕道,毕竟现在蒙古各部还不服东虏,还有林丹汗等强势的蒙古势力,另外还有广宁扼控辽北往草原的通路,如果从东虏占据的沈阳北方出塞,首先要经过无数个敌对的蒙古部落,另外就是在地图上划了一个极长的椭圆形态的抛物线,行程万里,东虏除非疯了才会这么走。

另外北边还有宣大和蓟镇,人们感觉受到保护,心理上安全许多。

在刘国缙看来,充实辽西也是迟早的事,不过还得看广宁能不能守住,从现在看来,很多人都觉得王化桢是个白痴,不过这个白痴自己不知道而已。

……

李国宾等人算账一直算到晚上,王发祥还有事,先叫人过来请辞,刘国缙叫人把王发祥领进来,和颜悦色的说了一阵话,和裕升的庞大能量还不为京师的人所知,不过刘国缙知道张瀚是一个有能量的大商人,在京师人脉很好,另外和裕升一次送他千两黄金,这个人情不小,值得认真交谈一阵。

这一次的仪金主要是感谢刘国缙在前一阵几件事情上的支持,王发祥还表示日后三节都会有常例的仪金,如果再有事烦扰,当然还会继续奉上。

这些话当然说的很隐晦,毕竟还有旁人在场。

倒不是担心姚宗文,姚宗文也有一份。

“对了,汪文言汪先生那边你们走动了没有?”

王发祥要走时,刘国缙突然发问。

刘国缙的脸上神色很郑重,王发祥道:“送过五十两的仪金。”

“这事你们办差了。”刘国缙跌足长叹,说道:“你们也算消息灵通的人,怎么不知道他是杨大洪一伙人的谋主?夺门之变,首辅更迭,都是此人的手笔,你们才送他五十两,一般的人是够了,可是他那里最差也该和老夫这里齐平。有一些人,五十两足够,比如孙恺阳,有一些人,五十两却是对他们的侮辱,比如这汪某人,这事我也帮不上你们的忙,你们赶紧想办法弥补吧。”

王发祥听的大惊,他们的人脉是最近才开拓出来,品流较为复杂,而且多是托人办事用银子砸出来的关系,以前刘国缙也不会同他们说这些,王发祥感觉是刘国缙叫李国宾在这边办事,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关系反而亲近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