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页

又经过一段时日,特别是上次廷议之后的天启又似乎掌握了一些治国的精髓,这一次韩畦可谓是破鼓万人捶,不仅大同那边有人弹劾,总兵,兵备,没有一个说巡抚好话的,巡按虽然没有弹劾巡抚,不过奏议上也没有说巡抚的好话。

然后是东林党群起而攻,杨涟这个大炮筒子先开炮,接着左光斗跟上,这两人是东林党旗帜般的人物,远非那些阿猫阿狗的弹劾能比,这时天启却没有急着下决定,召见孙承宗询问一番原委后,终是下了旨意,令韩畦回京述职,又委了郑国昌为新的巡抚,召来进京陛见。

“郑国昌怎样,朕要看了之后再说。”

偌大的文华殿中只有固定的侍班人员,天启没有召见太多,近来他对固定的文华殿讲课的那些仪式和所谓的经典已经不再如之前那样敬畏。

在此之前,不到二十岁的小皇帝对文官宣扬的那些都是深信不疑,对儒家的经典充满敬畏,现在天启的心中却是自有主张。

“皇上所说甚是。”孙承宗脸上是满意的笑容,这一次的倒韩一事并没有在朝堂引起什么风波,大家的关注点还是在辽东之事上,对大同巡抚的更换兴趣都不大,关键是韩畦了不起算晋党的外围,晋党也早就完了,郑国昌又什么党也不算,没有党派冲突,无形中阻力也少了很多。

孙承宗对郑国昌的能力还是很看好的,这人如果知情识趣的话可能会加入东林党,不过孙承宗对经营党羽没有兴趣,他也不会主动见郑国昌。

“那个叫张瀚的,这一次抗击北虏,立功不小,将他由巡检转武职吧。”

转张瀚为武职官,并且升迁到重要的职位上,这事情是东林党刘国缙上奏提出来的,天启对张瀚并不了解,不过他对张瀚印象很好……这来自两件事,第一是张瀚打败北虏,立功不小,天启对做出实际成绩的臣子还是不吝封赏的,皇帝对待臣子不是那么苛刻。这一点来说,天启皇帝比起他弟弟要厚道的多。第二点便是天启皇帝在仿制和裕升的西式马车,技术上遇到不少困难,仿造的总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缺点很多,他感觉张瀚在制器上有两把涮子,大明几千州县,不要说巡检这样的小官,便是三四品要职的官员皇帝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甚至是部堂以下的京官,就算经常朝参,想在几千京师文官中令得皇帝关注,并且记住自己也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倒是张瀚因为被天启敬服制造器物的技巧,已经给天启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点恐怕张瀚自己也想象不到。

“对大臣,要紧的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事怎么样……”孙承宗告辞之后,天启喃喃自语着。

第342章 恩旨

在郑国昌动身进京后的第二天,常进全坐在屋中看着账簿,常杜氏在他身边絮絮叨叨的说着话,意思就是叫常进有回来。

“女婿又是外甥有这般关系,他还在李庄那边做那些不着调的营生,是不是太气人了?”常杜氏越说越气,声音也是越来越大,要不是常进全是常氏家族的族长,向来有几分震的住的威严,怕是常杜氏要拍桌打板了。

“进有的事是瀚哥亲自亲代的,十分要紧。”常进全不急不徐的道:“你着什么急?难道瀚哥还能亏待他?再说你叫他回来做什么生意?常家的生意比以前已经扩大一倍还多,这都是瀚哥照顾,故意拿一些生意让给我们做,做人不能得寸进尺,瀚哥非池中之物,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他不就是一个九品巡检?”常杜氏语气激昂的道:“我现在知道他和那些大人物确实相与的好,既然这样,就更该照顾他丈人一家,哪有自己发那么大财,对丈人丈母这边不闻不问的道理。”

“你这些话又是五弟他们教你的吧?”常进全叹一口气,感觉有些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