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页

这三十二万是明廷在边境马市开销中最大的一笔,主要对应的就是蓟镇和宣府,大同,山西各镇,这几个军镇都需要购买大量的战马,每年都有固定的买马开销,明军不缺战马的原因是先前有养马地,后来就是从边境大量购买,买得的战马除了满足九边,也会向内地军镇转运一部份,比如勋阳镇这样的内地军镇,兵部也曾经一次给付好几万两的买马银,用来给这些内地军镇充实战马。

自东虏起事后,除了官方性质的马市抚赏外,对沿边蒙古人贸易已经严重收缩,草原上已经苦于用度不足,毕竟这几十年来大家都在吃和平的红利,日子都还过的去,突然一下收缩的很厉害,不仅下层的牧民在叫,中层的贵族和军官,喇嘛们也感觉很苦,只有最上层的大汗,济农,台吉,诺颜们还好过些,宣大总督克扣抚赏银,反而是这些原本日子最舒服的人在叫唤,因为这笔银子对他们才是最要紧的收入。

一直到崇祯年间,插汉部西迁,把宣大对面的几个部落要么吃下来,要么远远撵开,最终这三十二万的抚赏银落在插汉部手中,也就是落在林丹汗之手,不过林丹汗也就领了一次,还没有等领第二次皇太极就杀过来,把他一路撵到鄂尔多斯,林丹汗直接病死,他的部落被皇太极接管,明廷当然不可能再给一钱银子。

银锭说到这,狐疑道:“收紧马市,宣大不给银子,也是你们运作的吧?”

常威失笑道:“银子是肯定要给的,收紧马市是大明朝廷的决断,我们要是能影响到这个层面的事情,不如直接请宣大出兵把素囊给剿了,那还省事的多。”

银锭哼了一声,说道:“拖延时日,当是你们做的手脚了吧。”

常威这一下看着银锭笑而不语……拖延时日当然是他们做的手脚,宣大总督张晓就驻在阳和卫城之中,宣大总督按朝廷旨意就是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是大明朝廷放在地方上的最高层级的官员,入朝便是侍郎或是直为尚书,是第一等的重臣。

第313章 五月

张瀚其实还攀附不上张晓这个层面的官员,如果真有靠的住的硬实关系,韩畦也不会搞的那么咄咄逼人,张晓本人就有扼控蒙古的考量,这才是最关键的,另外当然是张瀚借着人脉银钱,在总督身边营造了一种土默特蒙古不稳的迹象,做了这些就足够,张晓这种层面的人心有怀疑,拖上几个月时间是极为简单的事情了。

和裕升在总督身边,真正经营起来的还是中下层的人脉,主要也是靠用走私的利益吸引他们加入其中。

如果张瀚和张晓的关系能如张瀚与郑兵备那样牢固,那么很多事情就是简单易为,可惜就现在来说,张瀚和李慎明,包括常威等人,都看不出来有这方面的可能。

总督的权力地位太多,巡抚也是朝廷看重的方面官,但和总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只有到了总督这个层面,才算得上是国家的重臣。

“你的意思就是素囊和布囊撑不住劲,要出手了?”

“差不多吧。”银锭嘟囔着道:“素囊部有一万多丁,布囊有三千多丁,他们前一阵找大汗没结果,现在已经在叫嚷明朝不给,他们要去自取了。”

常威轻蔑的道:“就是要逼他们到如此地步才好,自取,看他们的本事吧。”

土默特部在俺答汗时确实还有些本事,几次犯边,逼迫明朝大开马市,大家过起富足日子后,黄教又渐渐坐大,对普通牧民的影响越来越强,几十年过去,不仅牧民们失去野性和进取心,上层尤其懒怠无力,又是一盘散沙,没有真正能统合蒙古的人物,达延汗之后的大好局面已经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