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页

也就是南方马鞍山一带的铁矿是江南的一些士绅会搞,在北方,都是些土老帽才弄这行当,以张瀚打算建炉的水平,一年可得百万斤生铁,但这些生铁全部出售干净,也就得银几万两,还得去掉人员薪资,用煤炭成本还低些,若是用木炭,成本很高,而且原材料很费劲,山陕这里,后人很难想象,山上的树木都砍伐的差不多了,不少山头都是秃的,这恐怕会叫很多穿越后以为都是青山绿水的小清新大跌眼镜。

另外就是打点地方官员,摆平地头蛇的费用,想来也是不小。

李慎明对这桩生意委实不大看好,若不是张瀚的帐局和骡马行发展之速令他十分吃惊,恐怕他连和张瀚商谈的兴趣也没有。

去年李慎明和张瀚谈话时,还只是将张瀚当一个变数,随手落的一枚闲棋,最重要的只是想维持大同到新平堡的路线,方便他备办货物就好。

不料张瀚的表现简直就是神迹!不过半年多的时间,和裕升的帐局已经遍地开发,配合骡马行的几条线路已经开设十几家分店,现在李慎明打过交道的商人已经不再打听“和裕升是谁家开的?”或是“张瀚是谁?什么出身?”而是已经多半将银子交给和裕升的帐局代管,到了地头再取银子买货,十分方便。

固然要有一些成本增加,但相较各地的乱象和风险,这一点成本支出还是十分必要的,也不会有商人觉得这钱出的冤枉。

当然,死抠着银子不放的也还是有不少,中小商人,银本千把两几百两,甚至几十两,来往线路也就在三百里左右,风险还在可控范围之内,愿意和帐局打交道的还不算多,不过这些人又是和裕升骡马行的主要顾客,中小商人养不起自己的车队和骡马队,和裕升的运输能力强悍,费用不高,又是无比安全,自然会成为中小商人的首选。

张瀚现在每月给麻承恩报的帐是帐局每日可赚百两,每月分红给麻总兵是一千两出头,每年过万两,这个收入已经是麻家以前半年的收入,麻承恩提起这事就夸赞李慎明有眼光,笑的合不拢嘴,李慎明心中也自是得意,不过李慎明觉得应该不止此数,但麻承恩派到新平堡的账房查过帐,毫无问题,他自然也不会出来多这种嘴。

第71章 换帖子

只是张瀚和麻承恩大捧的赚银子,李慎明却只能置身事外,心里热辣辣的甚是难受,加上他知道张瀚在天成卫各地摆平了地头蛇和范家,开始大肆收粮,这也是有利可图的大生意,心里更是心急火燎,不过再急,李慎明也不会随意下注,多年生意做下来,他绝不会做轻率的决定。

张瀚道:“晋铁虽是质差,但胜在煤炭充足,所以仍然行销北方。卖不起价格,要紧的就是用煤炭炼铁,杂质太多,铁质太脆,所铸物件极易损坏,而且容易生锈,时间不久便锈迹斑斑。是以人们多不愿买用,价格自是卖不起来。更重要的,是不易拿来打造兵器。咱们大同马市,官市时也会给鞑子一些铁锅,那可不是咱们晋铁铸成的,那是朝廷拿出来抚赏北虏的,用的都是南铁……老兄,如果咱们能改变这种情形,增产又使铁质更好,恐怕赚头就会大为增加吧?”

李慎明狐疑道:“张老弟还精通炼铁?”

张瀚对这方面倒确实知道不少,他看了几年杂书,知道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最重要的肯定是纺织机和蒸汽机,但焦炭炼铁肯定也是英国早期工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力之一,当时英国也是高炉遍地,但国力木柴资源有限,很快就限入了燃料不足的窘迫境地,后来改为煤炭炼铁,也是和现在晋铁的毛病一样,后来是英国贵族杜德利解决了煤炭炼铁的不足,使得这项技术推广开来,最终解决了钢铁产量不足的瓶颈,给英国的工业革命,添加了足够多的燃料。

后人惊奇于十七世纪英国工业发展时的人类科技大进步,其实张瀚倒是认为,资本逐利,只要商人迫切需要,又有利可图,自然会使相当多的聪明人投入到研究之中,并且最终出现足够好的结果。

“所知不多,但对怎么建造炼铁炉和铸造炉,怎么减少铁中杂质,怎么锻造,倒是确实知道一些。只是所知不细,还需慢慢摸索,但我还是很有信心,最少将来我们的晋铁,质量不在闽铁之下太远。”

张瀚知道怎么建出储能的高炉,尽量加大入风口,减少出风口的能耗,怎么使用焦炭,甚至他还知道在高炉边上建储水池,用水能带动鼓风机,这是英国人的发明,中国其实也有水排鼓风法,但现在知道的人反是不多……当时在书上看到是当趣闻在看,毕竟英国的水力鼓风机在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就淘汰了,包括水力锻造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