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页

事实上他们存在许多偷盗行为,从大唐的书籍孤本,到民间的物种,以及行军打仗的兵法纪要等等,但凡看上眼的东西,便强烈要求学习,若不让学便偷学,若连偷学也不行,便直接下手偷,偷过去便是他们自己的。

这样的人,说他们是因为求学之心吧,委实太说不过去,东西学到了,但华夏文明里最重要的“德”字,他们却完全没在乎,否则也干不出偷盗之事。

大唐人不知他们的真面目,可惜李素很清楚,他知道这些人谦卑的表象下隐藏着怎样的真实面孔,所以才会对他们如此不耐烦。

将这样一群人带到长安,任由他们满世界乱瞄乱看,看上的东西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然后再带回倭国加以修改,随便改动一下便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比如茶道,比如文字,比如服装……

李素忍不住开始思忖,要不要找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派部曲将这群家伙偷偷干掉算了,到时候把黑锅推给百济,而大唐鸿胪寺,则代表天可汗陛下严厉谴责百济国的恐怖分子行径……

第九百三十四章 踏上归途

李素对道昭这群人并无太多好感,其实心里明白,自己多少有点狭隘的愤青思想,总觉得外国人不怀好意,尤其是这个外表恭顺,内心禽兽的岛国,李素更是厌恶。

当然,厌恶归厌恶,在别人没得罪自己的情况下,李素也不可能真的下令弄死他们,活了两辈子,这点理智还是有的,更何况,道昭他们还有着遣唐使的身份,这个身份是官方的,而且这些遣唐使在大唐很讨君臣们的欢心。

异国番邦派出留学生来大唐学习,这事说出去特别有面子,倭国从隋朝开始便遣使入中原,从有史记载的第一批遣隋使入境一直到如今,历届的遣唐使都很受中原王朝君臣们待见的,尤其是倭国人还特别讲礼数,无论在任何人面前都是躬身哈腰,一副万分谦卑的模样,这样的形象充分满足了大唐君臣们泱泱上国的虚荣心态,于是君臣们也不管这群貌似谦卑的人究竟从中原学走了多少东西,或是偷走了多少东西,但凡有遣唐使入境,皆是待若国宾,非常客气。

李素当然也有这种虚荣的心态,不过对遣唐使,他更有一种深深的戒意。按说道昭等人在他面前从来都是毕恭毕敬,执礼甚恭,从礼数上挑不出任何错处,更没有做出任何对大唐社稷和君臣不利的事,然而,李素还是厌恶他们,没有理由的厌恶。

人活到一定的年纪,说话行事当然要有所长进,从个人本心来说,鲜少会出现无缘无故的爱与恨,李素活了两辈子,对万事万物基本都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待人接物很少出现这种不理智的无缘无故的厌恶情绪,可是,情绪就是情绪,它发自本心,李素也没办法。

貌似恬然的躺在椅子上晒太阳,李素眯着眼,任由道昭在他耳边絮絮叨叨,像个调查黑幕的记者深挖着李素和大唐的一切,李素心不在焉地维持着最基本的礼貌,偶尔答一句无关痛痒的话,脑中却飞快转个不停。

回到长安后,一定要向李世民进谏,对这群遣唐使不可任由放纵,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不能由他们说了算,而是大唐说了算。有些机密的东西更是碰都不准碰,比如火药配方,比如农学新培植的改良稻种等等。当然,如果这群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就扔给他们一大堆佛经,这个没关系,尽管学,尽管抄,多抄佛经可化解心中戾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适合倭国的民族本性。

脑子里转了许多念头,耳边却传来道昭幽怨的声音。

“李县公为何对贫僧不搭不理?贫僧说了那么多话,您多少回两句呀,贫僧别无他意,只是有一颗纯粹的求学之心而已……”

李素回过神,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啊?你刚才说话了么?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