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页

“农学可设,朕决意在长安城外划出十顷天字良田,专研作物改良之用,鸿胪寺召集各国使节,命他们将本国作物种子呈来长安,国库拨钱两万贯,工部领匠人先把农学房子盖起来,再选拔官员,确定官职,最重要的是,农学内不但要召天下各州府有经验的老农,更要每年选一批寒门农户子弟进来,将种田的手艺一代代传下去,此事,玄龄亲自调度,务必用最快的时间将农学的底子搭建起来。”

房玄龄凛然领命。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农学之设,独立于朝堂之外,不参与朝堂政务,如同弘文馆一般,是个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同的是,弘文馆治圣贤经义,而农学专司农事,二者并存,泽惠士子万民,甚善!”

长孙无忌等人闻言一惊。

李世民竟将农学与弘文馆并列,可见他对设立农学一事何等重视,以后农学在朝中的地位亦见一斑。

弘文馆虽说是专治学问的地方,但能进去讲学读书的人可不一般,里面教授生徒的老师都是当朝三品以上大员,从弘文馆出来的人,通常都是官运青云直上,被吏部委以重任,武德年设下的弘文馆,到了贞观年间已不知不觉变了味道,成了各方士子们镀金进修之所,成了一条直通显赫的天梯。

而设立农学,其初衷同样也是专研学问,然而它的地位却与弘文馆并列,可见未来将是何等的引人注目,尤其是李世民刚才一句“寒门农户子弟”,更显得意味深长,大唐从此以后除了科考取士以外,寒门子弟又多了一条出路,农学的设立对那些千年的世家门阀来说,又是一记重拳,朝廷取寒士而削弱门阀对朝政的影响,农学亦可与科考并列。

一石三鸟,委实高明。

长孙无忌等人想通了里面的微妙之处后,对李世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地行礼。

李世民半阖着眼,一边屈指无意识地敲着桌案,一边沉思。

“……农学可设监正一人,少监二人,这监正的人选么……”

说着李世民忽然一睁眼,朝李素望去,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如同有心灵感应一般,不约而同也望向他。

李素一惊,他突然发现自己又干了一件蠢事,一件把自己带进沟里的蠢事,这件事愚蠢的程度大抵自扇十八记耳光也不冤枉。

趁着李世民还未开龙口,李素急忙抢先道:“陛下三思,农学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您素知臣的性子,您觉得把农学交给臣这么一个人……真的合适吗?”

李世民一滞,接着露出深表赞同的表情,点头道:“监正人选,容后商议,总之……”

说着,李世民无比嫌弃地瞥了他一眼,道:“总之,这个人绝不能选那种又馋又懒又爱闯祸一肚子阴谋诡计同时还贪财的混账,朕的贞观朝有这么一个混账已足够,不能再多了。”

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