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页

李素神色很平静,答案本是他亲自揭开的,孙辅仁说的这些只不过验证了他的推测,所以他没有什么意外吃惊的地方。

县衙庭院内,莫名其妙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沉默,令人窒息。

不知过了多久,李素道:“陈家的背后,果真是太原王氏?”

这个问题很重要,它关系到朝廷举起的屠刀将劈向哪个方向。

可惜的是,李素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孙辅仁苦笑摇头:“我虽是一个县令,却也只是陈家手里的一颗棋子,李侯爷,你觉得他们会让一颗棋子知道太多内幕吗?早在代州时,我便有过猜测,陈家只不过是齐州一个小门阀,既非关陇名门,亦非七宗五姓,在朝堂的势力可以说非常薄弱,自隋以来,陈家的直系也只不过当过几任刺史而已,这么一个小小的门阀,竟敢在龙兴之地翻云覆雨,煽动民乱,若说这些皆是陈家一家所为,打死我也不信,我很清楚,陈家必然依附着一个更庞大的势力,这个势力,才是晋阳之乱的祸首和源头,对那家门阀世家来说,陈家也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只是,我并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

李素的手不易察觉地轻轻颤了一下,满含笑意的脸上渐渐露出苦涩之色。

好了,谜底解开了,更大的麻烦来了。

世家门阀啊,照孙辅仁的说法,这家门阀的势力居然大到如此地步,看来不是关陇名门,便是举世皆知的七宗五姓之一,无论哪一家门阀都不是轻易能动的,哪怕是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对这些门阀都不得不忌惮三分。

然而晋阳之乱追查到最后,抽丝剥茧的结果竟直端端地指向这些千年门阀,怎么办?带兵上门把这家门阀灭了?

真这么干的话,估计李世民很高兴,而且巴不得有这么个傻子出头,事情闹大了,只消把李素往刑场一拉,一刀砍下脑袋,对门阀有了交代,又剪除了一个心头之患,至于说到牺牲,李素相信在李世民眼里,剪除祸患比他的性命重要得多,两相取舍之下,死一个李素根本就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

第六百一十一章 门阀恩怨

大唐的统治阶级很复杂,名义上是李氏皇族掌控江山社稷,实际上,民间门阀世家的势力很大,大到令李世民都不得不忌惮,这些门阀都有着千年的底蕴,旁支门客无数,经营地方多年,在他们所经营的地盘上有着比皇权更深更大的影响力,几乎可以算是一呼百应,有的地方的百姓甚至眼里只有这些本地的门阀,而不知江山姓李。

门阀世家千年,经营地方无孔不入,一个家族能够千年延续而不衰,自然有它的本事和道理。除了对朝堂和官府输出人才培植党羽不断渗入以外,最主要的还是靠门阀内的人才培养以及对天下有名望的博学大儒的招揽聘请,所以但凡在大唐境内称得起名号的大家族大门阀,别人首先看的是它的文化底蕴,门下的大儒们讲经论史,博古通今,往往一言既出,举世皆闻,常引天下无数士子文人争相追捧,执以尊礼。

这就是门阀的力量,用权势,金钱,名望和文化交织起来的大网,网上的线条纵横交错,无论如何都无法将其剪除,一旦帝王因其势大而欲除之,则会马上引起所有门阀和天下士子同仇敌忾的剧烈反弹,从而引火烧身。

这就是李世民对门阀深深忌惮却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所在,哪怕大唐的军队横扫四海,战无不胜,哪怕李世民被万邦属国齐尊为“天可汗”,但对国内的门阀世家却仍无可奈何,因为这些门阀不是靠军队能够剿灭得了的,一旦动手则马上失了民心,因为世家门阀的文化势力已然深植人心,大唐皇室能举屠刀杀人,但不可能诛心。

可是,李家与世家门阀的恩怨又是一个躲不开的矛盾,这个矛盾大抵要从关陇集团和中原七宗五姓自魏晋以来的纷争开始说起,解释起来很麻烦,那是一段漫长悠远岁月里的相爱相杀桥段,自魏晋以来,天下的统治权基本都由门阀世家所操纵,连皇帝都不得不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数百年里,关陇集团与七宗五姓时合时争,有了共同的利益则合起伙来搞风搞雨,有了利益分歧则毫不犹豫地抄刀互砍,双方跟疯子似的又是打骂又是相爱,像极了琼瑶剧里的男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