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页

苏轼把他带出来下榻的行辕,踏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大约走了5里远,就是川陕直道的工地……

为了规划这条道路,皇家百工院派出了最强阵容,经过仔细勘察,确定了益州至凤翔府之间的线路。

所谓直道,并不能修城笔直平坦的一条,大宋也根本没有这个施工的能力,至于桥梁和隧道,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王宁安对直道的要求,只要能并排行4驾马车就足够了,个别路段两驾也可以接受,马车的载重最多一千斤,两驾马车,也就是两千斤。

只要把路基铺平,然后用水泥搅拌鹅卵石,平铺在地面上,也就足够了。

和后世的水泥路,沥青路难度完全不一样。想想古人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尚且能修出栈道,如今多了水泥和火药,还能做不到吗?

只是实际施工,却不是这么简单。

负责工程的是当初六艺的讲师刘彝和苏颂,另外又新加入一个人,名叫沈括。

沈括就认为如果单纯是把旧有的路面补强,就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

路面要足够宽,还要足够平坦,才能让马车快速通行,效率大大提高。至少不需要半途不断装卸,靠着人工搬运,才能翻山越岭。

他一口气规划了180座桥梁,设计了25处隧道,光是建成这些桥梁和隧道,就需要上千万贯投入,还不算人工。

但是也有一个好处,一旦这条路修成,从京兆府到益州府,只需要5天时间!换句话说,从西京派遣一万骑兵,10天之内,就能杀到益州府,以往最少需要一个半月的光景,效率提高了几倍不止。

代价很巨大,但是收益也很明显,终于,沈括说服了刘彝和苏颂,也说服了朝廷,从青唐招募的数万工人,还有这一次被抄家的江卿,以及数以十万计的川陕百姓,都被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从凤翔府和益州府同时开工,计划3年内修成……围绕着工地,又建造了大批的水泥厂,钢铁厂,火药厂,木工作坊……大批的工人,就像是蚂蚁一般,不停往来。

在这里,甚至能感到一丝后世的气息。

开山取石,填平沟谷,平整路基,挖掘隧道,建筑桥梁……在这里,生命并不值钱,每天都有人摔断腿,或者被土石埋葬,也有人掉落河水,活活淹死……

“表哥,你要是觉得不想活了,很简单,从山岭跳下去,保证能摔得七零八落,就算不死,也会有野兽把你吃了,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没有……只是到时候,你程大公子,或许连这帮修路的民夫都不如。在这段路上,会安排石碑,刻下每一个牺牲人员的姓名,只要这条路在,他们的名字就永远存在。至于你,还有所谓的江卿,都是过眼烟云,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