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页

哪怕上面的人不想斗,身边的奴婢也会怂恿着斗起来。

因为只有上面斗得欢,他们才有表忠心,往上爬的机会……显然,二皇子的降生,已经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他们甚至开始给小太子灌输斗争法则了。

王宁安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殿下,你的位置是父皇给的,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别人能抢的,你今年都六岁了,是个大孩子,更不能去欺负自己的弟弟,知道吗?”

“嗯!弟子知道了,弟子不听卫伴伴的话了。”

……

转过天,王宁安奉旨进宫,把这事情就告诉了赵祯。

“可恶,真是可恶!这帮奴婢一贯摇唇鼓舌,唯恐天下不乱,朕绝对不能放过他们!”赵祯怒不可遏,“来人!把那个混账的奴婢拿来!”

“等等!”

王宁安道:“陛下,卫公公毕竟照顾殿下多年,有了感情,骤然把他调走,唯恐会伤了殿下的心。让他再跟着殿下一些日子,却要让他装着身体不适,不能照顾殿下,等过个一年半载,打发出宫,在他的老家给他安排房产土地,安享晚年。如果在这期间,他还摇唇鼓舌,不知好歹,陛下再施以重手不迟!”

赵祯寻思了半天,这才点头,“王卿的确思虑周全,朕把皇儿交给你,算是选对人了。”

赵祯很欣慰,或许自己的皇儿不是天赋最好的孩子,但是在王宁安的教导之下,正在快速成长,至少没有长歪,作为父母的就十分满意了。

“王卿,六艺学堂按照王卿的意思正在调整,只是遇到了一些阻力。”赵祯道:“国子监,还有太学那边,都觉得让六艺统帅天下书院,编写教材,制定教纲,实在是严重越权,把他们都置于何地?还有翰林院,他们也认为要教导官员,应当由他们来做。对了,新任的翰林学士王安石,又向朕提出了常平新法,王卿,你觉得如何?”

王宁安不用看,都知道内容是什么。

所谓“常平新法”就是青苗法。

王安石和吕惠卿关于青苗法,发生了严重争执,王安石坚决主张用常平仓的米粮向百姓放贷,一切都由官府操持,可是吕惠卿坚持认为应当由银行负责贷款,不能把权力交给官府。

两个人在王宁安的书房大吵了一次,连章敦等人都卷入了,王安石硬的像是一块石头,死活不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