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页

可吊诡的是孔老夫子拼命修改上古的历史,不断美化皇帝,捏造禅让,编造君臣相得的神话,说什么百姓安康,物阜民丰,三代之治,堪称后世典范……

显然,三代之治有太多问题,经不起推敲。

孔老夫子为何一定要捏造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呢?

这就涉及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也涉及到了儒家话语权的逻辑核心。

首先,孔子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虽然屡次碰壁,但是孔子是希望让世间变得更好的,他给这个混乱的世界开出了一剂药方,那就是道德。

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夫子从头到尾,都在谈道德,该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操守的人。

孔子认为,人人都是君子,都讲究仁义礼智,这天下就没有乱子,一切都会秩序井然。

有了想法,还要说服别人,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构建话语权的问题。

在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比得上智计权谋,阴险狡诈,显然,没有一个国家是靠着道德强盛起来的,唯一的宋襄公还成了千古笑柄。

孔老夫子放眼望去,没有国家能作为榜样,无奈之下,孔夫子只能从过去的历史当中,寻找治世,寻找明君,然后不停美化他们。

大搞春秋笔法,为尊者讳,这一套东西。

愣是把贤君的成功,归结到个人品德上,然后让其他君王效仿。

如果有兴趣,再去翻翻《孟子》,这本书里面更是把这一套东西,发挥到了极致。

孟夫子不愧是孔夫子的继承人,他见这个诸侯,见那个国君,都是那一套,先王如何行王道,天下大治,上古的君王是怎么样仁慈厚道……如果做得好,那就是继承先王的遗志,如果做得不好,那孟子就说要向先王学习……

貌似这一套无懈可击,其实里面存在一个很阴险的骗局,作为国王,继承了祖先的基业,总不能说祖先的坏话吧?

你只要承认祖先是完美的,道德完人,就等于落入了孟夫子的陷阱,只能被老先生像孙子一样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