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页

“二郎,你当初的设想是对的,而且辽国堕落之快,超出了老夫的预计,虽然暂时未必是拿下燕云的机会,但是却要着手准备,必须拿下燕云!大宋等不起了!”

范仲淹不是危言耸听,大宋是历代最富庶的,可也是历代最穷苦的,多达七成的财政收入,都用在了养兵上面,还战战兢兢,不得安宁。

归根到底,就是失去了燕云屏障。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假如嘉峪关、古北口、喜峰口、九门口,山海关……这些天险都在大宋的手里,每处只要安排几千人,游牧骑兵就很难突破,绕关而过,能深入一两百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对中原的富庶地区,几乎没什么影响。

可眼下呢,一道险关都没有,哪怕屯兵百万,也让人夜不能寐。

哪怕王宁安弄出了裁军的好办法,也不是长久之计。

唯有拿回燕云,把养兵的费用降下来,只要降到五成一下,大宋每年能动用的钱就翻了一倍,整盘棋就活了。

如果再拖下去,早晚有一天,大宋会像黄河那样,在某个薄弱的地方,大堤崩塌,洪水滔天……将一切的繁华淹没。

老范已经看到了这一步,以往他想推动庆历新政失败了,既然从内部改革做不了,那就把燕云拿下来,然后再进行变法……

范仲淹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二郎,你有什么看法,老夫洗耳恭听。”

王宁安拱手道:“范相公所虑极是,晚生也是这个想法,尤其难得,陛下正在盛年,有心图强,而辽国皇帝体弱多病,命不久矣。辽主在几年之内去世,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必然有一场争夺,只要抓住这个机会,拿回燕云,是再合适不过了。”

“范相公所说,要进行布局,十分有道理,我们的军力或许在几年的功夫,未必能赶得上辽国,但是我们手上有贸易这件武器,足以把辽国弄得七荤八素了!”

范仲淹笑道:“论起经济手段,二郎的本事天下无双,老夫也是想和你讨教,有什么主意?”

“和辽国的贸易还是要扩大,促使他们快速转变经济模式。另外我们应该两手准备,扶持辽国境内的部落和牧民,鼓动他们反对辽国。我听说有很多辽国牧民都跑到了大宋境内讨生活,这帮人可是不错的工具!”

范仲淹犹豫了一下,“二郎,光是靠这些人,未必能推翻辽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