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页

庆历新政就是个不成熟的早产儿,夭折难免。

要想救国救民,就要从教化开始,从培养人才开始……王宁安这小子真是个鬼才,他给自己点名了方向啊!

欧阳修抓着山羊胡,老脸笑成了菊花。

……

“成了!”

王宁安同样笑得开心灿烂,在黄河决堤之前,他就忽悠欧阳修,希望老先生在沧州办学。

他要发展生意,练兵赚钱,不管哪一样,都离不开识字的人才。偏偏沧州又是文化的沙漠,缺少鸿儒,倘若欧阳修能够在沧州办学,老先生的旗号打起来,势必天下人才,云集沧州,做梦都能笑醒了。

自从朝廷坚持回河,王宁安那点可怜的报国之心都烟消云散了,他给欧阳修说得这一套,完全就是画饼充饥。

一个书院,能改变大宋最好,不能改变,也没啥损失,关键是给王家的事业培养足够的人才。

可怜的醉翁还迷迷糊糊,没有看透王宁安的险恶用心,反而乐颠颠成了王家的打工仔。

老夫子别提多勤奋了,到了沧州,连儿子都没看,直接去了城隍庙。

这一块地还挺有说头,当初是崔钰捐给包拯的,后来王宁安弄到手,想用来办学,只是欧阳修走了一圈,不停摇头。

“太小了,太小了。既然要教授各种学问,至少要有个观星台,还要有跑马场,农桑水利,一样不能少。”老夫子嘿嘿笑着,“王二郎,你不是要全力资助老夫吗,我说的能做到吗?”

“能!”

王宁安咬着后槽牙说道:“醉翁,我把学校建起来,讲师可要靠你才行。”

“没问题,这点人老夫还是能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