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

“老父母,崔某虽然是小民不假,可也不是面捏的,无缘无故,凭什么搜查我的家?”

“你要原因吗?”包拯呵呵一笑,“崔钰,你家经营酒坊生意吧?”

“没错!”崔钰干净利落答应,“包大人,崔家向来守规矩,我们交了200贯的保证金,又出价最高,拿到三年的扑买之权,每年按照规矩,向朝廷缴纳酒税,分毫不差。包大人。要是因为这个,就搜查我们家,未免有些不讲道理了吧!难道还不给好人活路吗?”

崔钰红口白牙,义正词严,宋代的酒法很严厉的,除了官方专卖之外,一些偏远的,盈利很少的地方,官府采取“扑买”的办法,说白了就是竞价购买酿酒贩酒的权力。由得到“扑买”之权的大户缴纳税赋,然后自负盈亏。

崔钰说的不错,他的确没有欠朝廷的钱,相反,他的酒坊每年缴纳的税赋,几乎占到了沧州收入的二十分之一,不折不扣的纳税大户。

崔钰叫的震天响,崔家的家奴打手也都冲了出来,挡住了众多的衙役,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王宁安眨了眨眼,突然站了出来,笑道:“舅舅,外甥有礼了。”

“外甥?”

崔钰一皱眉,“小后生,老夫怎么没见过你?”

“呵呵,舅舅,我是王良珣的侄子,崔氏是我的二伯娘。”王宁安笑道:“这些年没有来探望亲戚,舅舅不会责怪小子失礼吧?”

听到了王良珣,崔钰脸色微微变化,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原来如此,那你也是来帮着包大人搜查舅舅的家了?”

“错了!”王宁安突然痛心疾首,“我们是来帮着舅舅减轻负担的。”

“什么意思?”

“舅舅,据我所知,尊府一共在城里就有五处酒坊,每年能产烧酒不下五十万斤,每一斤酒要交十五文税,每年光是酒税就有七千五百贯,啧啧,真是太多了。”

崔钰不解其意,干笑道:“舅舅的确家大业大,朝廷的差事,我可从来不敢含糊。”

“是啊,小侄这些天帮着包大人跑遍了沧州,发现沧州的百姓穷苦,多数人用山里的野果酿酒,沧州市面上每年卖出的酒水不过二十万斤,舅舅家里占了八成,也就是十六万斤,还有三十四万斤烧酒,没有了去处,还想请教舅舅,这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