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页

莱奥朗侯爵小姐是典型的食利者,坐拥大笔财富,等着靠吃利息过活;而老画家杜伦堡,是一位成名已久的艺术家,又开着高级的绘画班,也算是收入不菲。他们都是有产者,或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布尔乔亚。

而现在,这两个人都身处在十分不妙的处境当中。

管中窥豹,从这两个人目前面临的窘境来看,可见在这种被人为掀起的狂潮之下,这两个阶层的人所受到的冲击究竟有多大!

他们的主要储蓄手段,一个是政府公债,一个是银行存款。而这两者现在都重重受创了。政府公债不用说,早就已经跌到惨扑,现在派息也成了大难题。而银行存款……现在都已经在政府的法令之下变成了存款券。

如果坚持不卖,那么也许终究将等到政府重新放开的那一天,但是又有谁能够在滕高的物价和不断恶化的经营环境之下坚持很久呢?如果在原本还有债务的情况下,那情况就更加糟糕了——政府可没有冻结银行的贷款,该收的照样要收的。

最终,或迟或早的,这些有产者们不得不向现实屈服,跑到交易所里以折价方式出售掉他们手中所持有的存款券,将他们原本的储蓄兑换成比票面价值大大缩水了的现金。

而交易所里大肆收购债券的银行家们,他们的这些现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正是原本有产者们所存在银行里的吗?

这种手法,在其本质上来看,就是在用这些有产者们的存款,去交易所里用低价购买他们手中的存款债券。也就是说,主导了这一项大计的银行家们(比如博旺男爵)什么都不用付出,只需要拿着别人的钱转来转去,就可以利用这次的风潮,轻轻松松地把中间的差价——也就是法国人民的很大一部分国民储蓄——全部搂到手。

一场革命,其结果就是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从银行的账户上落到了这些大银行家的手中,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只需要一场革命所带来的恐慌和一个临时政府的冻结存款法令就可以了。

而且,令人称奇的是,这场大洗劫的责任,竟然“怪不到”这些银行家的头上:难道不正是革命带来了混乱,使得人人都出现了恐慌心理吗?难道不正是这种恐慌心理,带来了挤兑风潮,使得一批银行破产吗?

被绑架的政府,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之下,也不得不执行这种法令(更别说他们中有些人还正是这个计划的参与者了),以免法国本已经很脆弱的金融系统陷入到最后不可逆转的总崩溃当中。

那么到最后,在风潮中受损的人们,能去怪谁呢?

恐怕也只能怪革命,也只能怪那些在街垒中推翻了旧王朝,给全国带来了“恐怖混乱”的人们吧……

对于这种天才般的设计和构思,在得知其全貌之后,夏尔在感到震惊和恐慌之余,也只能对博旺男爵等人的胆量、气魄和智谋致以他发自内心的敬意。

即使是在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21世纪,这种通过洗劫一个国家捞大钱的手法,又有多少人能够玩出来!无论任何时代,能够靠自己的本事爬到人上人位置的人,都绝对是一时英杰,他再次痛切地感受到了这个道理。

这是确实是一个英杰辈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