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页

这东郭先生是个很有学识的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跟他绕逻辑是自取其辱,赵无恤便单刀直入地说道:

“古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中山乃鲜虞白狄所建,戎狄豺狼也。如今就算中山国蜷缩起四肢,弓起背埋起下巴,像蛾蛹一样曲身,以此求得赵国的怜悯。但狼就是狼,等危机过后,中山必然反扑,往赵国的心腹之地狠狠捅上一刀!”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距离首都邺城才三百里的中山国,一贯多疑的赵无恤是不会允许他们作为独立的政权存在下去的!

东郭先生却不死心,苦口婆心地劝诫道:“但是君侯,诸侯用夷礼,则夷之;戎狄用夏礼,则应华夏之,鲜虞人进入河北已百余年,沐浴华夏之风,建国曰中山,处处效仿赵国,中山爪牙变钝,尾巴卷曲,已经不是狼了,而是被拴在诸夏门边的一条家犬……”

他数次从齐国进入中山,见证了这个戎狄之邦的变化。刚刚迁来时,白狄人以畜牧为主,三尺高堂为室,房草不剪,采椽不刮、披发吃半生的肉,语言与诸夏不通。然而仅仅过了一百年,中山国建立后,鲜虞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在风俗、文化、饮食习惯上,都在拼命向中原靠拢。

鲜虞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一切史诗、记录、文书都用华夏篆字,随着大量中原百姓的迁入,国内会说夏言的人越来越多,中山话已经与东阳方言越来越近似。

中山的建筑、机构,无不是模仿赵国,宫廷里整套编钟、编磬,也俨然把自己当做华夏诸侯,据说中山的公室还接纳了几位孔子的弟子冉雍、宓不齐,请他们为中山贵族教授诗、书,同时推动一个大计划:东郭先生亲眼看见过一个中山子的铜器铭文,铭文里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同时通过种种编造的传说,证明中山其实不是戎狄,而是姬姓、子姓的殷周后裔……

东郭先生觉得这是好现象,中山人所做的努力,不能因为赵侯一句“戎狄豺狼”而彻底否定!

他再拜恳求道:“纵然中山有罪,其百姓何辜?灭其社稷,夷为郡县,鲜虞人必然怨怒而反抗,反而将戎狄效仿华夏的势头中断了。君侯莫不如顺势同意中山的求和,昔商汤释鸟而得天下,随侯救蛇而获宝珠,鸟蛇尚且不如狼有灵性,若是赵侯让其苟延残喘,中山国敢不效鸟蛇之诚!”

东郭先生言罢,赵无恤默然良久,才道:“先生,你当真不是中山国的说客?”

东郭先生虽然瘦巴巴的,却也有士的尊严,他挺起了胸膛,发誓道:“如有欺瞒,愿受万刃加身!”

赵无恤嘿然,若真如他所言,那这东郭先生这种多管闲事的风格,还真和战国时期到处灭火的墨家相似,义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过,他也已经听出来了东郭先生言中未尽之意……

“寡人当真不信,世上会有无私无利之人。先生今日前来,只怕不单单是想要为中山求情吧?”

见东郭先生面有踌躇,赵无恤知道自己猜中了,不由笑道:“先生方才之言虽然有理有据,但尚不能让寡人答应不征伐中山国。如今大雨未停,大军不行,与其在此虚耗时光,先生不如将心里所藏的话坦然相告,也许就能说服寡人……”

东郭先生叹息一声,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索性坦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