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页

西门豹生于六卿内战爆发那一年,今年虚岁八岁,从故绛搬来已经整整三年,孩童容易迷恋新事物,对旧的往事无动于衷,就在他的父辈还在嗟叹故绛风物时,他已经彻底忘了那个记忆中模糊不已的故乡,全身心投入到新生活里了。

在邺城,分户而居的法令贯彻得很到位,无依无靠的移民低头服从,被拆分在各个里闾里,虽然宗族内部还有联系,但关系已不复当年。

户数多了,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家都缺少劳动力。青壮男子需要服役,也就是被赵吏就近征召去开凿十二渠,往往一去就是好几天不回。所以农闲的时候,已经渐成规模的里闾里,就只剩下老弱妇孺看家。

虽然说是农闲,其实也不能闲着,田里需要蓐草,需要浇水,都要用到人力。加上西门豹家的农田离村子比较远,于是年幼的他也得替家中分担一些事。

今年开春后晴了好些天,他母亲到田里转一转,看到田水干了,粟苗和麦苗需要喝水,一户百亩田地,光用肩挑手提是会累死人的,于是母亲便准备用翻车来取水。

翻车,也叫做“龙骨水车”,是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这种机械带有浓厚的赵氏色彩,从下宫流传开来也有十多年时间了,晋人皆见怪不怪。不过像邺城这样,每个里都有十余架的地方倒是少见。

和十二渠的分布一样,邺城郊外也分为十二个乡,一个乡四五千人、一千户不等,乡下面则是里,一里百户五口之家,再下面有什、伍,这就是赵氏的基层组织。因为灭代得到了牛马数万头,牲畜价格大跌,官府便对移民们承诺,各里闾中,每伍分配一头耕牛,每什分一架龙骨水车。

西门豹的父亲在移民里有一点威望,他就是什长,因为龙骨水车常年泡在水里怕沤坏,也害怕这种农民的命脉会被无聊的恶少年破坏,于是用完就会搬到什长家中存放,需要时再借出来。毕竟是鲁班改造过后量产的小型翻车,三四个人就能抬着走。

白天太热,踏水一般都在傍晚,又因为龙骨水车很重,他母亲请来帮忙的邻居们也多为妇孺,要把车身、车架等分别抬到田边组装,于是半个时辰过去了,日暮西陲,肚子也开始咕咕叫。

每个乡都有一座蒙学,西门豹因为天资聪明,被选在蒙学读书,放学后可以和同伴四处玩耍,但每到需要踏水的时候,他就得提着篮子,去田边送餐饭。

母亲和邻居们吃饱后开始踏水,西门豹就在旁边看着。踏水并不太累,翻车的架子上有一根横杠,手轻轻地扶着,双脚上下移动,稍稍用力踩着踏脚,同走路差不多。熟练的能不用手扶着横杠,双腿如飞。

沟渠里的活水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被提上田地,比人亲自去挑,去提,要高效数倍!

对这些数百里跋涉到此的农妇来说,今年这样少雨的气候,还有水可以灌溉,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对于修沟渠,也没那么大怨念了。

……

在一起生活数年后,同什、伍的邻居关系比刚开始时和善了不少,已经有点“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了。一边踩踏,横杆上下的妇人们也在闲聊,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因为西门豹的父亲身为什长结交广些,他母亲也能知道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时候往往是引领话题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