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页

“主君!”豫让同样浑身浴血,他奋不顾身地扑在知瑶身上,为他挡下了又一箭,幸好只是射中脊背,没有完全穿透甲胄。

忠士咬着牙,庞大的手掌抚向知瑶中箭的地方,不由颤抖了一下。不同于大腿和肩膀上的那两箭,箭支正中胸膛,而且方向斜朝下,只怕已伤到了肺腑内脏,血液正不断渗出来,甲胄里粘稠无比……

周围还剩下不到五百人在苦苦奋战,这些人多是知氏的族兵,知瑶最忠诚的卫士。他们组成团团人墙,想要守护住身后的统帅,但空隙和缺口越来越大,赵氏密集的箭矢已经将知卒的阵线射成了筛子。

知瑶苦笑着摇了摇头,“只怕是……我大限已到了。”

周围已是尸山血海,偏过头,便能看到身后层层叠叠的尸体,少数是黑甲的赵卒,多数是己方将士,他们肢体相缠,到死都还在搏杀。

知瑶算是明白了,这场突围从始至终,都是赵无恤设下的阳谋,依然是围三缺一的老把戏:看上去防御空虚的韩营之后,是一师赵卒守着山隘,看似不多,却统统是精锐,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地在这里等了整整三天三夜,就是为了等自己忍不住突围至此……

这就像在山地里逮兔子,先将狡兔的两个洞窟堵住,再往里灌水,逼得兔子朝唯一的出口猛跳,等待它的是牢笼和案几刀俎。

至于知军,武卒组成的铜墙铁壁,围拢过来的赵魏韩三万大军,不断掠阵的骑从,密密麻麻的箭矢,等待他们的便是这些。

再高傲的苍鹰,也有中箭后垂直坠落的一天,天之骄子,也有倒在血泊沟壑里的一刻。知瑶已经没气力再战了,伤口流出的血在慢慢抽走他的力量和生命,甚至无法站直身体。

望着远处那面赵氏大旗,知瑶靠着豫让,开始带着一丝不甘,说起了其言也善的话。

“我打小聪慧,容貌冠绝知氏,族人都说我就像是知武子(知罃)重生。可我却没有知武子那样宽和的性情,我争强好胜,仗着多才多艺,在泮宫里常常欺辱各位卿子公孙,年轻一辈里,魏驹韩虎等人都怕我嫉我恨我,我也觉得泮宫无趣,早早离开了那里。但也由此错过了与赵无恤相见,错过了与这个一生之敌相识的机会,以至于在没打过照面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被他压了数年的风头。但凡说起我,晋人在夸赞之余,便会加一句:‘然知瑶不如赵氏庶子无恤远矣’……”

“我心中自然是不服的,在温县与他初见时,并不觉得此人有何了不起之处,一心想要与之分个高低,不单为了自己的荣誉,也为了宗族和赵氏的争斗。自从出兵灭仇由至今已经四年了,你跟着我打了大小十多场仗,太行以西的敌人都被打垮,耿、平阳、楼、铜鞮、上党,我所攻击的城邑无不降服,因而能够让知氏站稳脚跟,据有新田。”

“可就和之前一般,我纵然拼命努力,还是比不上赵无恤在国外轻轻动一下指头,他席卷冀州、兖土,其势已成,已经不是靠半个河东能抗衡的了。”

豫让悲愤而伤心,稽首道:“主君,不要再说话了,待臣为主君处理好伤口,便无大碍,主君到时候一样能蹬车,能上马,能带着臣等冲出重围,回家!”

知瑶流血过多,面色苍白,他摇了摇头:“出不去了,赵军将此地困得如同铁桶,赵无恤是一定要在这里要我的命,但我不恨他,他是对手,击败了我,我输的心服口服,我最恨的……还是魏氏父子!我本想着带领二三子打个痛痛快快的仗,斩杀赵将,砍倒玄鸟大旗,但魏驹的背叛打乱了我的所有准备,这才一败涂地。本想再赌一把,冲破重围,退到新绛,不行再退到河西另谋出路。谁料还是人算不如天算,我被困在这里,身中数箭,眼看将死,我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我为何会落到这种境地呢?最后终于明白了……”

他如同解开一道谜题的学子般笑容灿烂:“原来,全是因为赵无恤,若无此人,晋国的卿子公孙皆是土鸡瓦狗,当任我欺凌。而知氏,未来也必将在我手中走向极盛,独霸晋国,将赵魏韩踩在脚下的人,应该是我才对!”